作者:郭英剑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7/12/12 9:44:48
选择字号:
时评:要不要废除博士论文?

图片来源:全景网

最近,是否应该规定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2~3篇C刊论文才能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的争议文章,又在自媒体上流传开来,并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早在2015年,“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所作的一项调研,便对博士生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这一调查结果最近又在推特世界上流传。应该说,该项研究所提出的新思路更为大胆,他们提出的话题可谓惊世骇俗——

■郭英剑

英国研究生教育委员会(简称UKCGE)在2015年初出版了由英国赫特福德大学教授克里斯钦森与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艾略特领衔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题目为《出版物和另类制品在申请英国博士学位中的作用》(以下简称“调查报告”),其观察点主要在科学领域,但同样涉及了社会科学、人文与艺术领域。

上述“调查报告”的题眼是:对于博士生而言,博士论文是否已经过时了?换句话说,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要把一个人的学历基石建立在传统模式上吗?

上述问题的提出自然尖锐而振聋发聩。那么,其立言的基础在哪里呢?在研究者看来,科学领域与学术界、公众的交流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直接,时间差距在缩小,方式趋于简明扼要,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对博士论文的要求却依旧维系在上世纪60年代所制定的相关标准之上,这显然已经不合时宜。而且,博士学位本身所具有的弊端,以及当下学术界、就业市场对博士生的要求都远非过去能比。因此,改革自然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博士论文的弊端何在

博士学位是指大学所授予的一种研究型学位,目的是为了确保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在高校某一领域任教或者在某一特定职业中任职的资格与水平。博士学位有多种,包括医学博士、法律博士等,但“哲学博士”学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hD则是最常见的一个,适用于多种完全不相干的学科领域,从人文学科到科学领域,无所不包。这也是“调查报告”中所指的博士学位。

2015年年初,英国的维康信托基金会主任法勒在帝国理工学院(又称伦敦帝国学院)评议了一篇博士论文。虽然这个学生最后轻松通过,但法勒还是对他做实验的时间与论文写作所花费的时间比感到惊讶。法勒后来在推特上发文说:“我们是否该审视一下博士论文了?在21世纪的今天,对于博士候选人和研究者来说,何种方式才是衡量他们的最佳方式?”

在英国,攻读博士的时间大体上为4~5年。如果按照4年来说,法勒估算了一下,其中需要博士生拿出6个月写论文,然后还要再花3个月的时间等待评审。在法勒看来,这实在不够明智,两者太失衡。而且,很少会有评审专家认认真真地全面研究这些论文。换句话说,这些论文的命运难免就是人们既不用也不看。为此,法勒质问道:“难道这就是现代世界的最佳表达方式?世界已经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之间沟通的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博士学位依旧深陷在上世纪60年代的标准之中不能自拔。”

维康基金会当时资助了超过850位英国博士候选人,并对他们进行调查研究。因此,法勒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他认为,有些博士早已变成了思想陈旧、毫无创意的“传送带”,因为他们坚信,只要炮制出300页的内容,就一定可以“通过”。英国诺丁汉大学物理学教授莫里阿提说,很多博士在自己的论文里要花费上百页的篇幅去描述技术性与基础原则,而这些内容绝大部分都来自教科书,无法展示他们工作的创造性。

能否用“系列论文”替代“博士论文”

那么,既然现有博士论文有如此多的问题,该项“调查报告”大胆地提出,我们能否使用其他成果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呢?比如,我们能否使用已经发表的成果(即系列学术论文)来提出博士学位的申请呢?“调查报告”题目当中的“另类制品”包括尚未发表的学术论文、再版的学术论文;创意作品包括小说、音乐片、戏剧、电影等;软件类制品包括多媒体、游戏等。在研究者看来,用这样的另类制品同样应该可以获得相当领域中的最高学位。

简言之,“调查报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即我们能否考虑用多重的方式、多样的作品来取代传统的论文写作的方式去申请博士学位?就科学领域而言,其方法就是用已有的科研成果——已经发表过的学术论文——取代传统的博士论文,以此来申请获得博士学位。

那么,何为“系列论文”?对这些系列论文有何要求?为何要使用这样的方法呢?

UKCGE对这样的“系列论文”有个专门的词汇,叫作“集成格式”。实际上,这种“集成格式”在欧洲较为普遍,也被称为“大陆模式”。据报道,在欧洲之外的澳大利亚、新西兰,很多高校也都提供类似的模式。

对于这样的系列论文,一般学术界有个“共识”,即它们需要有内在的关联性,并且可以清楚地表明候选人个人对知识所作出的贡献。UKCGE提出,专家在评审这些论文时,应该考察是否有说服力、是否符合学术伦理和是否可靠的方法论。在“调查报告”的领衔者——克里斯钦森这位信息学教授看来,对于系列论文,很多大学通常会要求学生附录一个引言,为所提供的论文搭建一个语境,最后还要有一个批评性综述,从而把这些研究线索与内容串起来。他估计,这些内容大体上可以占到传统论文要求1/5的篇幅。

那么,这样的系列论文几篇合适呢?一般要求为3~9篇范围内,但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大卫·李认为,达到平均数,比如5篇即可。但他强调指出,如果是没有得到理想实验效果的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拿到博士学位,因为道理很简单,博士学位是颁发给对知识有贡献的人,而不是说只要尝试了就有回报。对于实验结果来说,系列论文所应该达到的水平,不应该与传统的博士论文要求有异。

那么,何以会出现这种“集成格式”的系列论文申请模式呢?UKCGE将此归因于博士生所经受的压力,特别是在科学领域中,一定要在毕业前将自己有所发现的文章刊发才行——这对想在国际市场上与其他人竞争博士后岗位者来说至关重要。换句话说,没有先期成果,博士生在毕业时,无论是进入博士后岗位还是寻找工作,都难以形成竞争力。

“系列论文”的现实可行性

据报道,英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可以根据先期所发表的成果而授予博士学位,但大都对这样的授予方式提出了具体要求。目前来看,这些博士学位都限定在校内人员,有时候也会授予自己的毕业生,主要是发表/出版过有系列著述、对知识有独特贡献的人员。

在我看来,这样的授予方式虽然并非荣誉博士学位,但与此有类似之处,还并非惯例。因此,有些高校也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在科学领域中,多人合作是常态,那么对于申请人在合作文章中的贡献,就要标注得一清二楚。牛津大学的规定是,除非提出申请的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内容明确指向是由申请者完成的,否则,申请者不能拿合作论文来申请学位——当然,可以作为附录来证明自己的水平。

也有高校对此持审慎的开放态度。据帝国理工学院的发言人称,该校目前并不打算接受系列论文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条件,但也不排除继续探讨并接受其他类型作品来申请博士学位的可能性。

那么,博士生导师对此的接受情况如何呢?克里斯钦森表示,调查显示,英国高校不少导师很乐意一试,大卫·李就是其中之一。他除了自己的一位博士生之外,鼓励其余所有学生在向所在学校——曼彻斯特大学提出申请学位时,都采用这种系列论文的方式,无论它们发表与否——但一定要包含有文献综述的内容。他认为,这种方式很适合自己所在的学科,因为除了原初的发现阶段外,工作都很具体细致,出来就得是一篇我们头脑中想象的所希望发表的文章那样。

那么,“系列论文”的弊端何在呢?尽管法勒将这种“集成格式”称为“进步”,但他依然谨慎对待这样的进步。他有所顾虑和担心的是,这里存在着把博士生们变成“论文机器”的潜在危险。他说,对于科学而言,这对那些做不出实验的人来说,也显得不够公平。也有可能逼迫博士生导师尽量去选择能够多出文章的项目——这一点,科学界已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7-12-12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