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星际穿越》海报。视觉中国供图
康德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值得我们深深景仰的,一个是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们内心的崇高道德法则。
人类是有好奇心的,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同时也渴望着能进入浩瀚天空,去看看我们目光所不及的地方到底存在着什么。我国古代就有像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牛郎织女这类的神话传说,还有坐在绑了47枚自制火箭手拿风筝想飞向天空的万户(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一座环形山命名为“Wan Hoo”);古希腊神话讲述了众多天神的故事。
到了二战期间火箭出现,冷战时期宇宙飞船升空,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人类的脚印。地球以外的样子不再只是想象,人类已经可以亲眼看到亲身体悟了。
此后陆续有400多人进入太空,宇航员从太空观察地球时,将自己置身于大尺度的时空坐标,会有一种不同于平时的视角与感觉,这会让人重新思考人生的真谛。佛语有云,“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浩瀚无垠的太空应该会别有一番感受。
想当一名职业宇航员必须经历严苛的训练,以我国为例,航天员地面训练主要分为四部分,首先是理论训练,包括天文学、空气动力学、基础力学、航天技术、心理学等30多门课程;其次是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包括超重耐力训练、失重训练和前庭功能训练,以适应发射过程的超重和太空中的失重;第三部分是航天专业技术训练,包括飞行程序训练、应急飞行程序训练和故障程序训练,以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最后是野外生存训练,以防在非预定区域着陆。经历3年左右马拉松式训练之后,一名合格的宇航员才有机会登上太空之旅。支撑他们的是多么坚强的信念,就像中国首位飞上太空的杨利伟说的那样“为了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
穿上笨重的宇航服,经历失重状态进入太空,脱下宇航服,生活在太空的微重力环境下,人类能够在太空以前所未有的角度来审视宇宙。从太空望向地球,首位太空出仓的华裔航天员焦立中说:“真是太美了,连那些烽火连绵、苦难深重的地方,从这么远的距离看也是美的。”人类第一位走出太空舱的前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说:“太阳沐浴在一种闪烁的金黄色的光线中,就像来自梦境。”宇宙空间站的美国宇航员斯科特经常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晒从太空拍的地球美照:绝美的日出日落,瑰丽的地球色彩;还有哈勃望远镜时不时传回地面的绝美宇宙,让每一个不曾亲身经历仅看到的人都由衷感叹“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载人航天在发射、空间运行、降落过程中都可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危险,加加林的太空之旅险象环生,与地面的通信中断,偏离着陆位置落地后的他都有点不相信自己已经安然返回地球;在阿姆斯特朗登月时,尼克松总统还准备了“登月悼词”以防不测;“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回过程中解体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另外进行过16次太空行走的俄罗斯宇航员索洛维约夫曾说“当我出舱后发现我的周围仅仅是一个没有空气的太空,老实说,感觉有些复杂,比方说,下意识地会提醒自己要小心”,航天员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又或者说在成为宇航员之前他们已经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了上千小时,经历过危险,甚至是生死,人类首位太空出舱的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反而显得很镇定,“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激动的,当时就是想,该干活了”。
在飞天之前,他们也许是人类最理性最现实的那部分人。
就像经历过动乱的拉美作家能写出“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一样,在经历过狭小的太空舱,甚至是生死,感受到深邃的宇宙之后,宇航员换个角度,拉开距离,回想自己的人生经历,追问宇宙的起源、人类的未来、地外的智慧,一旦发声,他们说的竟都是哲人之思:既有阿姆斯特朗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有苏联航天员说的“我曾经认为自己是个太空人,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发现我只是一名星球之间的寂寞舞者”。
太空探索给了人类站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宇宙的机会,世界首位太空游客丹尼斯·蒂托感叹道,“太空不是航天员的太空,太空是所有人的太空”。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仍孜孜以求地在探索无尽星空。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