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晨辉 李超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6/3/12 9:55:32
选择字号:
教育界别讨论:“双一流”能否终结“千校一面”

连续3天,政协教育界别第40组在小组讨论时,都没有离开一个话题,“双一流”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一个既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又被列入“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战略。

全国政协委员、燕山大学副校长张福成将其称为继“985”“211”工程以及“2011计划”之后,一个全新的、有望影响未来几十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千家万户的大战略。

于是,3月11日,在以“围绕本小组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言献策”为主题的议程安排下,第40组很快达成了共识,将“双一流”建设的问题再次拿出来讨论。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列席会议,来专门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

“为什么我们地方高校,尤其是没有戴‘985’‘211’帽子的地方高校,也非常关注‘双一流’?坦白讲,这是一次机会,一次把握教育均衡发展,办出特色学校的机会。”张福成说。

事实上,自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以后,包括张福成在内的大学掌门人,就开始为“什么是双一流”“双一流怎么评”“双一流怎么建”等问题而思虑。

但正如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钱锋所说,总体方案有了,但至今,有关其具体的评估思路、标准、细则,都还不见踪影。

有人开始担心,“千万别是简单地扩张规模,摊大饼”。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朱鸿民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不能使“双一流”计划成为“211”“985”计划的升级版,成为日后招生和“恶性”竞争的筹码,那样的话,不仅失去了“双一流”建设的初衷,还有可能再次遭遇盲目扩招办学、只问规模不问特色、只看数量不看质量的老问题。

“千校一面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在小组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谈及这一问题也有些激动。

在他看来,我国先后实施的“211”“985”工程,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几十所高校都纳入一个大工程以后,用一个标准要求,很容易形成千校一面,而且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规模,把生均经费等等变成指标,“这样一来大家都为达标而努力,忽视学科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在这一问题上,也有比较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他发现,目前教育部几乎所有文件都是面对所有高校——不注重高校类型差异,因此高校发展目标趋同,大都追求上规模、上层次,同质化问题严重,多学科或综合性院校越来越多,专科性或专门性院校越来越少,甚至专业音乐院校也开设影视、雕塑、动画、录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海洋与石油大学也开设艺术系,等等。

“说到底,一流学科多了,自然就会组成一个一流的大学,但现在谁愿意老老实实地去培育一流学科呢?”叶小钢说。

背后暴露的,还是当前对于高校和学科的评价方法。

小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当着教育部领导的面,纷纷说起了这一个问题——

“要避免引发新一轮人才无序流动和追求SCI文章的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教授方精云院士说。

“对高校的评价不能只考虑论文的数量,我们要提出中国高等教育自身的评价标准,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真正解决好应试、素质和创新的问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郑晓静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高文也提到,关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争论焦点是评估体系,国际一流不是自己评的,而是国际认可,必须纳入国际通行的指标体系,如对国家的贡献、国际影响力、非本国籍教师的数量、诺贝尔奖获得者人数等。

去年,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在教育部组织的研讨会上,就“双一流”建设发表看法时提到,“南京中医药大学在国际的知名度比在国内高,在国内的知名度比在省内高,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要比教育系统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胡刚再次讲了这一细节,“为什么?因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在中国社会的评判体系里,并非名校,大家眼中名校只有‘985’‘211’高校,而这背后的评判标准就是大而全的SCI论文有多少、专利有多少,而不去论具体某个学科等等”。

在他看来,每个学校专业属性不一样,评价标准也不同。他的标准是,评源头创新,评对中国社会经济贡献度、影响力,评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的贡献等。

如今,包括他在内的不少政协委员,对“双一流”建设一个最大的希望,即是摆脱曾经的“贴标签、讲身份”。

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许强就建议,“双一流”建设要淡化高校身份,凡是通过平等竞争进入“双一流”的高校和学科,都应由中央财政统一支持建设。

在3月8日的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面对这些政协委员提出的疑惑,列席会议的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作出明确回应——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并不是针对某几所名校的,而是开放的。

袁贵仁说,任何一个学校的强弱都是学科决定的,即使是一流大学,也不一定每个学科都是一流的。“有的大学并不是一流,但是它有的学科就是国内最好,我们也要支持。”

如今,一个方向似乎已经定了下来,就是袁贵仁所说的,“双一流”建设是开放的,会实行动态管理。

接下来,教育界别第40组所期待的,就是细则的出炉。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原标题:“双一流”建设能否终结大学“千校一面”)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森林可持续经营:给陆地碳汇扩容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