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治理植物虫害,被称为“活农药”。
“以虫治虫”,独辟蹊径。在“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指导下,新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全国多地应用到实践中。
“两减”指的是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在减少农药、化肥使用的同时还能继续更好地与病虫害“战斗”,全国多地开始摒弃化学农药等的使用,寻找新的“保护伞”,别出心裁地探索出“以虫治虫”的道路。目前,这种新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被重视,并且在农业发展中大显身手。
“当前,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我们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生态关系正在重构新的生态平衡。伴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重视,将来,这种生物防治技术一定会大有可为。”山东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昆虫学会昆虫产业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玉升教授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迎来发展机遇
对于害虫的防治,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农药的使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也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曾揭示农药的过度滥用将对生态环境和生物链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导致原本万物复苏、到处鸟语花香的春天变得寂静无声,引发抗议滴滴涕的环保风暴。环保运动经过10年抗争,迫使美国环境保护署在1972年对滴滴涕下了禁令。此事成为反思农药负面效应和环保的里程碑。
现在,中国的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农药的使用等导致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暴露。
除此之外,化学农药的副作用也日渐显现。“国内很多常规药都面临严重抗药性问题。”刘玉升介绍,目前农作物上500多种害虫及螨类、150多种病原菌以及180多种杂草生物型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面对这样的背景,应对目前的现状,在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一种不打药也能防治虫害的“绿色技术”——“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昆虫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
小昆虫大作用
世间万物皆有天敌,“以虫治虫”是利用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天敌消灭农林害虫的一种方法,是生物防治技术中的重要内容。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就有利用黄猄蚁的捕食天性来控制柑橘虫害的记载。
“我国昆虫天敌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强有力的开发应用的物质基础。”刘玉升说。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能成功饲养赤眼蜂、丽蚜小蜂、平腹小蜂、侧沟茧蜂、草蛉、瓢虫、萤火虫、食蚜瘿蚊、小花蝽、智利小植绥螨、西方盲走螨等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
“比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可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等害虫,被称为‘活农药’;也有像寄生蜂那样,将卵产在寄主体表或体内,通过孵化的幼虫取食寄主身体,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重庆凯锐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有益昆虫饲养技术负责人郭萧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一些果树容易受到蛀木害虫的困扰,这类害虫打药根本不起作用,管氏肿腿蜂则可以钻到树洞里寻找这些钻蛀性有害昆虫,并进行消灭。”刘玉升说。
专家表示,天敌昆虫不存在任何生态风险。它们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的组成部分,这些昆虫专食性极强,在消灭大量害虫后,由于食物匮乏及天敌的存在,种群数量将回归到正常状态,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在更加科学合理地应用生物防治技术上,刘玉升建议,不要再做单一种类的释放,应该研究多种类的组合利用,同时研究优化释放生态环境,互相取长补短,达到叠加积累的效应。
下一步,他将着力解决主要天敌大规模生产、多种类组合利用、提取天敌昆虫性激素等问题。
多地开展天敌昆虫生产和应用
在全国许多地方,“以虫治虫”的治理模式正在得到发展和应用。
此前,海南省文昌市东郊镇东郊椰林就放飞了20万头寄生蜂。这些寄生蜂以椰心叶甲为唯一寄主和食物,帮助村民防控椰心叶甲虫害以达到生态平衡,“守护”着当地的椰子树。
“赤眼蜂是玉米螟等害虫的天敌。赤眼蜂的大规模成功应用主要体现在我国东北地区。”刘玉升表示,由于玉米的成片大规模种植,在我国东北形成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巨大市场,另外也由于此地区是赤眼蜂繁殖寄主(柞蚕卵)的产地,所以我国最大的赤眼蜂生产厂家聚集于此。
据了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进行天敌昆虫的大量繁殖及技术创新,建立了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瓢虫、草蛉、平腹小蜂、丽蚜小蜂的工厂化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线,改进了产品包装技术,能够全年规模化生产多种天敌昆虫产品。
刘玉升介绍,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环境生物与昆虫资源研究所自2000年开始进行以黄粉虫为活体饵料的捕食性步甲、蚁狮、潜穴虻等的生产养殖,目前已经实现黑广肩步甲、深点食螨瓢虫、蚁狮、萤火虫、瓢虫、螳螂、管氏肿腿蜂等多种天敌的工厂化生产。
近年来,刘玉升将自己“以虫治虫”的科研成果与企业进行合作,他在山东省莒南县磐龙湖农业生态园建立了天敌昆虫繁育中心,明年将面向全县范围的农民提供服务。
“刘玉升教授已经与我们合作了两年多,将这些技术进行转化,帮助我们发展天敌昆虫产业,我们所做的一切也逐渐得到认可。”莒南县磐龙湖景观园林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家连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目前,重庆也正在探索这种模式。重庆凯锐农业有关负责人表示,到2020年该公司将生产天敌昆虫5千万至1亿只,可辐射10万亩设施农业。
无人机平台提高效率
提到“以虫治虫”就必定会联想到无人机的应用。
“人工释放天敌是一个比较费时费工的事情,将天敌昆虫繁育出来后,如何释放成为了大家面临的难题。”刘玉升说,这就需要与当下非常流行的无人机技术结合起来。
“过去,我们都是利用无人机来喷洒化学农药,现在这个模式得到了改变,无人机将用来喷洒天敌昆虫。”目前,刘玉升正与重庆某无人机研发公司进行合作,共同探索利用无人机释放天敌昆虫的发展途径。
在东北,无人机已经被用于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新疆已经利用无人机释放捕食螨控制棉花叶螨。“别看飞机个头小,放蜂作业可是好手。”沈阳永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白越介绍,一台多旋翼无人机可以通过配备的自驾系统按规划自动、精准地投放赤眼蜂,每小时作业面积可达66.7公顷,“几乎相当于100个人工的作业量”。
专家表示,目前,无人机在释放天敌昆虫方面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随着“以虫治虫”理念和模式的推广,无人机在该领域会发挥越来越大的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