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4 11:16:39
选择字号:
《一本不正经的科学》:“标题党”的科普书

 

■陈晓旭

当提到“科学”二字的时候,最先跳入你脑海中的是什么?是“晦涩难懂的公式”?是“精密仪器下的实验”?还是穿着白大褂、摆弄着科学仪器、记录实验数据的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科学家?热播美剧《生活大爆炸》男主角Shelton在剧中的初始形象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普通大众对科学的印象,剧中,他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事情,都“一本正经”地用专业知识对其进行十分晦涩且复杂的解释。此外,其宅男的生活方式、话语风格及对原则的坚守,对人情世故的不甚了解,都或多或少地反映着你我对科学的看法。

“一本正经”恐怕是大家对科学最深刻的印象了,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刻板印象。

法国科普专栏作家皮埃尔·巴泰勒米就摘下了科学一本正经的面纱,帮读者打开了一扇科学“一本不正经”的窗户。《一本不正经的科学》的作者皮埃尔,是法国第一大报《世界报》的科普专栏作家,该书是由他在该专栏最受欢迎的50篇科普文章集合而成。翻开目录,读者就会被各种“一本不正经”的标题吸走了注意力:“撒尿的原理是什么”“人的性欲也有季节性”“人在几点钟最诚实”“藏在冰箱里能否躲得过原子弹的袭击”“《花花公子》封面女郎也是科研利器”?这也算是科学要研究的问题?

带着好奇心一篇篇读罢,发现作者是个十足的“大骗子”。看到书名和目录,本以为这是一本从里到外都“一本不正经”的科普书,孰料作者不过是用一个个看似十分“不正经”的题目勾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想入非非,然而其内容则描述的却是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正儿八经”地控制变量,实施实验,记录数据,得出结果,对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科学解释,运用的正是我们所熟悉的那一套“一本正经”的科学规范。举个例子来说,你想知道“女人们都是怎样把老公踩在脚下的吗?”看看西雅图大学的生物学家怎么来解释这一问题的,他们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中一男一女为一组在大街上散步,记录两者散步的最终速度。结果显示,若两人为夫妻关系,出于保护女性生育能力的考虑,男性在散步时会最终放慢脚步;若两人不为夫妻关系,女人则得不到这种速度优待。可见能被踩在脚下的确实也只能是老公这一角色。正是这种“一本正经”的解决方式与“一本不正经”问题之间的矛盾,科学的认真逻辑与生活的轻松琐碎之间的反差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这种玩法近年来在朋友圈、微博等平台大肆流行。记得几年前,陕西师范大学的一篇题为《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博士论文爆红于网络,引起网友围观并被网友称为是“史上最美味论文”。微信中的一些点击率高的文章更是深谙此道,“90%的白血病患儿家中曾豪华装修”“九成网瘾青少年对父母有敌视情绪”等类似标题的文章经常充斥着我们的朋友圈;像果壳、知乎这类以科普为主要目标的网络社区则集中体现了这种矛盾,“结婚到底是变好了,还是变得更坏了”“独生子女家庭和多子女家庭,分别有什么利弊”,这样的问题若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是“一本不正经”,但是其高票热门回答总是会“一本正经”地引用论文或者实验数据来进行解释。无论是微博、微信,还是果壳、知乎这类网络社区,都十分熟练地运用看似不正经科学研究的标题吸引读者,而内容则有着正儿八经的科学研究规范。

看来要想将“一本不正经”的科学进行到底也是有难度的,科学本身的规范要求其实验设计及推理过程都“一本正经”,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读者对内容的筛选要求我们掌握着科普的一些“一本不正经”的技巧。本书的文章顺序安排上也十分有意思地显示着这一矛盾,目录总共三页,最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一张单独目录页,而该目录页上的文章几乎都是性科学领域的。我的一些朋友在看完目录后表示,一开始以为这是一本“尺度较大”的性科普读物,也因此对此书很好奇。可见给类似的研究扣上一顶“一本不正经”的帽子及本书目录这样的安排,本身多多少少也有些吸人眼球和无奈的意味。这一正经与不正经之间突出的矛盾也是为什么当我读完这些内容之后,觉得文章颇有一些“挂狗头卖羊肉”之嫌。

除了用科学不正经与正经的矛盾造成强烈冲突之外,本书所描述的 “不正经”科学所体现出对知识的钻研精神同样可贵,好似这个世界只有你想不到的科学,没有不可以做的研究。医生可以给自己开刀吗?美国人埃文·奥尼尔·凯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将手术刀对准了自己;一些病菌是否具有传染性?一试便知。美国医生约瑟夫·戈德伯格就进食了患者的各种分泌物,进而证明某些被误解疾病的传染性;而蠕虫学家们更是为了研究的需要,在自己身体内部培育起了寄生虫。这些看起来“一本不正经”的研究,都是用“一本正经”的科学方法,以牺牲科学家自身的途径进行的,以解决生活中与大家密切相关的问题。

一本正经也好,一本不正经也罢,只要是能够有理有据地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都无可厚非。像这样一本“一本不正经”的科普书,虽然读完之后觉得有些 “标题党”,但是能够让公众感兴趣读下去难道不也应该成为好科普的要素吗?至少我知道了躺着上课学习并不比坐着上课学习效率低不是?不过,话说回来,我这个书评还是坐着写的。

《中国科学报》 (2016-11-04 第6版 读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