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12 9:38:05
选择字号:
《科学》承认曾发布“问题”定制出版物

 

■本报记者 甘晓

2014年底至2015年初,《科学》(Science)杂志连续在正刊中刊发三期与传统医学相关的增刊(Supplement)。这三期增刊分别获中医药规范研究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及香港浸会大学赞助,均由定制出版办公室(Custom Publishing Office)操作。

增刊发布后,便引发“中医学者自掏腰包到《科学》杂志做广告”的质疑。《中国科学报》曾于2015年1月14日刊发《“定制出版”是论文还是广告?》一文。

日前,《科学》杂志主办方、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公共项目办公室主任Ginger Pinholster在回复《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邮件中称:“我们承认,2015年我们曾出版受赞助的内容(指记者此前邮件中提到的增刊《传统医学的艺术与科学》),引发了大量内部讨论,未来我们不会再出版‘这一类型’的定制刊物。”

越来越大的“尺度”

《科学》杂志官网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定制出版办公室共出版过39期定制出版刊物,内容类型包括某一前沿科学技术领域论文,某一地区或科研机构、实验室的情况介绍。

最早一期定制出版物《干细胞论文集》于2006年出版,受美国医疗设备生产和销售公司碧迪公司赞助。在这本出版物的目录中,明确将内容分为“介绍”“研究论文”“政策论坛”“碧迪广告”等四部分。其中,“研究论文”占其主要部分。

“这些论文只是干细胞生物学中一小部分令人兴奋的进展,已在过去几年的《科学》杂志中刊发过。”定制出版办公室在介绍短文中这样写道。更为谨慎的是,他们指出,该论文集的封面图片也是来自2000年12月25日出版的《科学》杂志。此后,《科学》杂志的定制出版物一直沿袭这一传统——主要的内容均为已经刊发的科学论文,只在封二、封底等处刊登赞助商的宣传海报。

也就是说,即使是定制出版,其内容也经过了与当期出版没有利益冲突的同行评议,符合学术出版伦理。

同时,《科学》杂志还会刊出另一类非发学术论文的定制出版物,多是学术机构的介绍性文章。

2011年,自《科学》在中国设立定制出版办公室始,便尝试性地推出了《2011年中美临床与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定制内容,该期刊物依然严格遵守了此前的规则,内容均来自该学术研讨会。

自这一期开始,定制出版办公室便明确指出:“这些内容由定制出版办公室组织、编辑及出版,而没有经过《科学》杂志编辑团队。”同时标明了文章的学术引用格式。

此后,事情渐渐发生了变化。

记者调查发现,定制出版物的内容“尺度”变得越来越大。中医药增刊便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组。

该中医药增刊连续刊发了三期,三期《传统医学的艺术与科学》增刊发表的都是学者们为此次增刊新撰写的文章。定制出版办公室仍然详细写明了文章没有经过《科学》杂志编辑团队及同行评议,但组织了国际专家组进行严格评估,还专门强调了这些是“回顾或展望”类文章。文章的引用规则中也比以往增加了“《科学》受赞助增刊(Sponsored supplement to Science)”的字样。

然而,仔细阅读后,读者会发现,这些文章在格式和内容上与一般学术论文并没有差别,极易被误认为是原创的正规学术文章。

被误解的“荣誉”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对所有学者而言都是一项值得骄傲的荣誉。无疑,如同传统医学增刊一样的定制出版给了一些学者这样的机会。同时,这样的“机会”也为他们带来或多或少的声望、奖励乃至科研经费。

记者查询了传统医学增刊中部分作者所在机构的个人主页,发现大多数参与此次定制出版写作的学者,都明确写明是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却没有对“增刊”进行清晰完整的标示。

例如,国内某知名大学教授在学校官网个人主页的《学术成果》一栏中,列出了他在此次增刊上发表的文章,出处为“Science”(《科 学》杂志),只在引用格式的页码数字前以字母“S”表明代表增刊之意,而此期增刊上《科学》杂志所规定的引用格式特别强调了出处为“Sponsored supplement to Science”(意为《科学》杂志受赞助的增刊)。在普通读者甚至专业人士看来,如此处理有模糊正刊与增刊之嫌。来自赞助方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的Li Min教授也在官网《个人学术出版物》一栏中列出为增刊创作的文章,标出出处为《科学》杂志特辑(Special issue)。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教授海伦·谢里丹情况也类似。

另有一些中国科学家,则将定制出版办公室外聘作者当成《科学》杂志记者,将接受他们采访的报道置于个人网页上予以展示。

一名熟悉《科学》杂志情况的匿名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科学》杂志正刊根本不可能接受这些文章,只能是赞助方花钱买页面,为自己脸上贴金。”

Pinholster在邮件中重申了“增刊不会发表原创研究(original studies)”这一原则,但并未对传统医学增刊上的文章是否属于原创研究进行回应。她还表示,《科学》杂志的出版人和主编会对定制出版进行“一事一议”的沟通。

至于如何规避赞助方利用定制出版物获取利益,《科学》杂志方面没有置评。

一桩可能的“生意”

记者注意到,2011年后,只有受中国科研机构赞助的增刊存在上述混淆不清的问题,其他增刊依然保持了严谨性。例如,由GE公司赞助的《蛋白质印迹法论文集》(Western Blotting Collection)中刊登了4篇学术文章,均在《科学》杂志及其旗下的期刊上发表过。

上述匿名人士提到,2011年5月至2016年3月4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客户大约提供了20笔定制出版物的赞助费,无疑这些客户想利用《科学》杂志的名誉获取进一步利益。

“这显然是一桩‘生意’。”这名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这损害了《科学》杂志的声誉,也搅乱了中国的学术风气。”

尽管《科学》杂志并未正面公开承认传统医学增刊一类定制出版物存在问题,但其向媒体的回应已经表明,这样的定制出版物是不正确的。这是否意味着类似的“增刊生意”将走向终结,还要留给时间来证明。

《中国科学报》 (2016-10-1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