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谊等 来源:《人类脑图》 发布时间:2016/10/11 14:44:30
选择字号:
华东师大科学家揭示“男女搭配”的脑基础

日前,华东师范大学胡谊教授研究团队中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成晓君同学及其合作指导教师李先春的科研成果《Synchronous Brain Activity during Cooperative Exchange Depends on Gender of Partner: A fNIRS-based Hyper-scanning Study》在线发表于顶级神经影像学杂志Human Brain Mapping。该研究聚焦于“男女搭配”这一社会合作现象,探讨了合作的性别组合方式对脑活动的影响。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男女搭配”是否“干活不累”?研究者们将这一有趣的主题搬进了实验室。研究中,数名男性和女性被随机分配到异性组(F-M组)或同性组(M-M男组、F-F组)。互不认识的他们将搭档完成一项合作任务——在指示灯亮起时同时按反应键。每一试次后,屏幕将提示两名被试谁快谁慢,被试需要根据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反应速度,使得最终两人的按键尽可能同步。该实验采用超扫描的技术(hyperscanning),运用近红外光谱仪(Near Infrared Spectrum Instrument,NIRS)同时记录两名被试的大脑活动信号。


超扫描技术下,近红外光谱仪的大脑活动信号记录显示异性组的额区活动有明显相干性

实验结果表明,异性组和同性组在行为成绩上并没有显著差异,即“男女搭配”并非不累。然而有趣的是,在进行合作时,异性组的两名被试的额区活动表现出了明显的相干性(即信号的同步性,coherence),且其相干性的变化与合作的绩效变化存在显著的相关。而对同性组的数据分析则并未发现这一现象。

这种脑活动的相干性是否是合作活动时独有的?为了回答这一问题,该研究在实验时还同时设置了竞争条件(尽可能比对方按得快)、两个单人任务条件(一人按键,另一人旁观)来与合作条件进行对比。经过分析发现,在竞争和单人任务中,异性组和同性组均并未发现被试间的脑活动同步性。该研究发现,尽管本实验中“男女搭配”并未在行为绩效上体现出优势,但在脑活动中,异性合作与同性合作可能存在着本质差异。这个发现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异性合作的行为活动及其脑机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方向。

博士生成晓君介绍此项研究

成晓君介绍,她所在的胡谊教授研究团队主要研究方向是专家心理学,即通过行为学和神经生理技术(脑电、核磁共振及近红外成像等)结合的方法,探讨各领域优秀人才的能力特征、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目前涉及的领域包括超常记忆、围棋、游戏、音乐等。

据悉,此项研究工作全部在我校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完成。近年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始终将博士生培养置于中心工作之一,率先推行博士生资格考试,举办博士生学术论坛并组织开展多层次的沙龙活动。学院既注重严格规范博士生学术训练,又积极营造生动交融的学术氛围,使博士生在科研中有压力、有动力,更有师生共同体的鼓励和团队支持力,从而有效调动了博士生的学术热情。博士生群体的科研贡献度日渐提升,已有多人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实验室培养干细胞或成为癌症治疗突破点 大规模调查揭示万余种食物相关微生物
科学家揭示超铁元素核合成新机制 6000年古迹揭示石器时代建筑者的工程智慧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