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崔胜辉团队在中国氮足迹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运用1990年至2009年的国民经济数据,建立了国家尺度的氮足迹混合分析方法来评价生命周期的氮流动。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环境》。
氮污染对地方、区域和全球的环境造成的损害,主要是由人类对食物和能源的需求引起的,而且城市化和国际贸易驱动了活性氮的产生和区域间的流动。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从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国家尺度上的食物和能源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氮足迹进行研究,对减缓和预防氮污染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至2009年,中国总氮足迹从30.3Tg增长到54.0Tg,同时人均氮足迹从25.9 kgN/yr增加到39.5 kgN/yr,世界的人均氮足迹与人文发展指数的关系呈现倒U型曲线,而中国的人均氮足迹与人文发展指数同时增长。
“中国氮足迹的增加主要是与高水平的城市化相关。虽然能源氮足迹的增加比食物氮足迹的增加更显著,但是食物氮足迹仍主导了中国的总氮足迹。在1990年和2009年,食物氮足迹的比重分别为91%和82%。”崔胜辉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中国是食物氮足迹的净出口国,同时又是能源氮足迹的净进口国。
这项研究指出,要减少中国的氮足迹可采取的措施包括提高食物系统的氮利用效率,肉类为主的膳食结构的转型,优化中国经济结构等。
《中国科学报》 (2016-10-12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