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倪思洁 甘晓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6/4 9:0:28
选择字号:
专家表示科技力量在特殊救援环境下作用有限

6月3日,救援人员在沉船现场展开营救。目前,在湖北监利“东方之星”轮翻沉现场,救援人员已打捞出多名遇难者遗体,搜救工作仍在继续。新华社记者程敏摄

“在‘东方之星’沉船救援过程中,高科技设备想发挥作用还比较难。”6月3日,关于救援过程中为何高科技手段发挥的作用有限,大连海事大学救助与打捞专业教授弓永军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6月3日晚,“东方之星”切割工作已经开始。记者了解到,此次事故救援主要采用了两种搜救方式:一是潜水员下水探摸;二是用生命探测仪进行探测。

“因为船是倒扣在水中的,连人进去都很难,高科技设备进去就更难了,相对来说,人还是最灵活的。”弓永军表示,船内的门已经变形,通道里也都是障碍物,在这种情况下,水下机器人等高科技设备进去之后很难应付各类复杂情况。

据了解,救援公务船上搭载了生命探测仪。但是,广州恒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文刚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目前使用的生命探测仪只能探测水上生命体,无法用于水下探测。

“现在的生命探测仪主要有3种,一种是采用红外技术,这种技术会受水面玻璃效应的影响,无法探测水下生命;第二种是视频探测,即便是能够在水下作业,也会因为水体浑浊,能见度有限;第三种是声呐探测,因为周边环境嘈杂,能发挥的作用也有限。”陈文刚说。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助理李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现有生命探测仪主要利用在建筑物坍塌、土堆掩埋等灾害救援中。“原理上利用了电磁波穿透土堆的特点,我们通过分析雷达回波,来提取人在掩埋物下微弱的人体运动信号,从而探测到生命存在,帮助救援活动展开。”李鑫解释,“但是,由于电磁波无法有效穿透水体,所以以电磁波为原理的生命探测仪很难在水面上探测水面下的生命信号。”

加之水下环境复杂,人类生命活动与鱼类等其他生命信号难以区分开,开发水下生命探测仪仍然存在诸多难题。

近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制了采用超宽带脉冲雷达的生命探测仪。该探测仪在快时间域上实现高速采样,提升了检测准确性和定位精度。目前,该团队正在开展微型化和低功耗方面的研发工作,旨在研制便携式生命探测仪。

弓永军介绍,除生命探测仪外,在水下救援中最常用的高科技是水下摄像观察系统。“但是,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不管是进口的,还是国内自主研发的,在浑浊的水体内能观察的范围也都非常有限。”弓永军说。

劳雷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公司负责人员费纳表示,目前大部分灾难救助仪器都是在陆地上使用的,这些设备大多无法在水下使用。

不过,专家表示,这并不表示科技救援无法实现。“灾害救援前期,在不清楚沉船位置、沉船姿态等,水又很深,人又下不去的特殊情况下,高科技设备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在后期的沉船打捞方面,也可以发挥作用。”弓永军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