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侠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9/29 10:42:15
选择字号:
李侠:“穷科学”奔“小康”

 

■李侠

“研发投入还要大方一点!”澎湃新闻最近发表社论,从宏观层面对国内外的研发投入情况作了一次扫描,并委婉地提出上述观点。加大研发投入,对于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仅就经费投入而言,要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与持续支持,当下亟待厘清中国科研经费配置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否则,加大投入的诉求只能沦为一个空洞口号。这意味着,科技界要想真正实现结构转型,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中国科研经费的配置结构存在3个根深蒂固的问题。一是科研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按照投入最多的2012年计算,科研经费投入仅占当年GDP的1.98%,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平均2.5%的比例尚有一段距离。

二是经费投入的配置结构不合理。首先是投入领域的结构安排不合理,导致科技与当下社会的需求、发展相脱节,从而制约了科技对于社会的巨大引领作用。同时,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带来资源严重浪费与低效,当前重大项目过多、过滥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

除了上述宏观、中观两个层面,在微观层面,由于我国人均科研投入仍处于边际产出递增阶段,加大投入就会促成知识扩散的“肯辛斜坡”现象。目前,在创新扩散的初始阶段,中国社会的中低阶层比中上阶层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

要破解这3个症结问题,就需要重新明确国家对科研投入的真正意义。

首先,科研成果的产出是有成本的,它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由于知识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它的产出必须由政府提供而非个人热情维系。经费投入相当于国家为未来的成果预付订金,一旦知识产品生产出来,就具有巨大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带来整个社会福祉的增加。很难想象,没有高度发达的科学,中国将怎样处理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因此,加大科技投入不仅要成为我们毫不动摇的决心,还必须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防止被个人或团体的偏好影响。

其次,对于资源的配置结构,未来应该坚持“重大项目瘦身、中小项目扩容、增加科研保障性供给”的方向。这种结构安排是对“水桶短板理论”的修正,少量重大项目维持水桶长板的继续发展,而保障性供给与中小项目的扩容是加快提升水桶短板的必由之路。由此,才会出现“田忌赛马”的最优博弈结果。

最后,按人均支出R&D测算,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几乎保持在600美元/人的水平。以2011年的数据为例,美国人均R&D支出为1276美元/人,中国为218美元/人,韩国为1111美元/人,日本为1260美元/人。这些数据揭示了为何有些国家的创新表现较好。中国人均R&D支出严重偏低,说明中国的科技共同体正处于边际产出率递增阶段,此时极易形成创新的“肯辛斜坡”现象。如果以稳定的经费支持作为支撑,其未来产出的大幅增长将不可限量。

需要提及的是,目前我国的R&D投入水分仍然太大。以《2012年全国科技经费统计公报》披露的数据为例,当年全国各类企业经费支出为7842亿元,占全年R&D的76%,已超出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水平。反观中国企业的现状(按规模行业的分布来看),这个数据值得怀疑。可以解释这种现象的一个现实因素是,按照现有政策,企业研发投入可以税前计提。换言之,多报R&D投入可以达到避税的目的。由此观之,中国实际的R&D投入应比公布的数据小得多。因此,加大投入已成为中国科技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性问题。

科研投入,不仅仅是投入规模与资源分配结构的问题,还涉及科研环境与科研品相。笔者曾打过一个比喻:中国的科学正在经历从“穷科学”到“小康科学”的转变。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R&D投入仅占GDP的0.5%左右;20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值已接近2%。这是非常大的进步,使中国科学完成了从“穷科学”向“小康科学”的华丽转身,全社会也分享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但科技投入不仅影响了科技产出的量,也在塑造中国科研大环境的质。一个科技资源丰裕的地方,自然会像吸铁石一般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源,从而形成科技集聚效应,由此自然会演化出一种恪守职业伦理的学术氛围。这种有尊严的科研环境会成为一种新的无形资源,助推科技发展。人们经常诟病中国的科研质量不高,其实这是经济学规律在起作用:一分价钱一分货,投入与产出的边际收益必须大于零,否则科技活动是无法持续的。毕竟,科技活动是一种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它同样遵循这个规律。

由此,加大投入,科技规模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扩大,这必将带来中国科研结构的转型与科研品相的全面提升。科研品相则是充分竞争和营造良好环境的必然回报。由此,中国科技界才能实现“状态—结构—绩效”的全面提升。“仓廪实而知礼节”,在科技界同样如此。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报》 (2014-09-2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