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蒋建科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4-11 11:39:44
选择字号:
北京农学院教授李华:一周不下乡就觉得缺点什么
 
一位大学农学教授,用30年时间跑遍北京1100多个村庄。最近,记者也亲身体验了一回
 

李华(左三)在北京昌平指导麦田诊断。李迎宾摄
 
在北京农学院教授李华办公桌后面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北京市地图,不同颜色的记号密密麻麻,标注在郊区的各个乡镇和许多村庄上。这些标注记录了李华30年跑过的地方:全市181个乡镇以及1100多个村庄,占到全市村庄总数的1/4。现在,他还在跑。
 
记者早就想跟着李教授跑一趟,探寻他服务农村的轨迹。最近,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如果一周不下乡,就觉得缺点什么
 
4月3日早上7点,记者赶到北京农学院,跟着早就到了办公室的李华坐上车出发。
 
在车上,李华聊起自己下乡的感受:“我特别喜欢下乡,现在如果一周不下乡,就觉得缺点什么。”他不无幽默地把下乡的好处归结为“四养”:一是“养眼”,下乡能看到青山绿水和各种绿色植物。二是“养鼻”,在乡下可以呼吸清新的空气,鼻子也感觉舒服。三是“养耳”,乡下没有城市的喧闹,耳朵也能躲个清静。四是“养心”,农村是个大课堂,可以从农民朋友和生产实践中学到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两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准时到达平谷区马昌营镇前芮营村的北京双银养殖场。李华和他的学生为养殖场制作了一个网站,已经多次征求意见,今天是来演示一下,希望尽快开通网站。赶上养殖场因为线路维修而停电,李华便直接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进行演示,场长看完后不禁鼓起掌来,拉着他的手连声说“好!”李华悄声对记者说:“这个养殖场没有自己的品牌,也不太注重营销,他们生产的鸡蛋只能低价卖给别的品牌企业,我想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品牌。”
 
紧接着,我们赶往第二站平谷区西柏店村。到了目的地,车还没有停稳,村支书赵谦就迎上来。赵谦说,李华教授2006年来村里搞新农村建设规划,至今总共10多次来指导,还曾经加班到深夜1点钟。“我们村人均收入已从2006年的7600元增加到去年的1.8万元,这应该给李华记头等功。”
 
李华赶紧摆摆手说:“这是各级政府支持,也是你们自身努力取得的。”说罢就转身钻进温室大棚查看起来。
 
中午时分,我们又驱车赶往密云县密清园养殖场,李华说,这是一个医生领办的养殖场,他把医学的概念引入蛋鸡养殖领域,生产出营养价值较高的鸡蛋,很受欢迎。一下车,李华就直奔包装车间查看,接着又趟过消毒池,换上白大褂,钻进鸡舍指导。
 
下午3点,李华准时回到学校的办公室处理手头文件。几位老师和学生陆续来请他在有关报告上签字。“现在交通条件好了,一天能去好几个地方。要是在30年前,坐长途车,一天最多跑一个地方还紧紧张张。”
 
忙碌而充实的一天,李华做到了下乡办公两不误。
 
驻村蹲点,4年骑坏6辆自行车
 
在人们的印象中,大学教授应该站在讲台上,或者呆在实验室里。那么,李华为什么要跑乡镇,而且一跑30年?
 
“农科院校的教师不仅应该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更应到基层去,到农民朋友中去实践。这是我们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李华说。
 
1980年,李华报考北京农学院,上了农学专业。大一下半年学校就开始组织农业科研兴趣小组,他迫不及待地跟随教授在校内的一块农田里研究起甘薯,3年下来,他们终于种出了一个高近1米、直径40多厘米的大白薯,重量达到131斤,创造出学校单薯的最高纪录,还在《北京农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李华的第一次长期下乡是1983年9月到10月的首次毕业实习。他跟随北京市农科院的研究员进行水稻育种实习,几乎每天光脚下到水稻田里观察。1984年3月,李华把第二次毕业实习的地点转移到昌平区沙河镇松兰堡村,在这里从事中低产田的开发研究,在老师指导下,一住就是一年半。在此期间,他跟着老师几乎跑遍了所有区县,他们的晚播小麦研究成果还获得北京市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5年,由中国农学会最先倡导的科教兴村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北京农学院作为最先响应的农业院校之一,派出大量教师深入北京郊区进行科教兴村。李华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第一时间积极投身该项活动,还被学校任命为科教兴村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这期间,他跑的村子连自己都数不清了。由于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和积淀,他还被农业部聘为全国科教兴村专家,开始面向全国的农村做指导,并执笔起草了社科办重大项目子课题报告。
 
李华最得意的下乡成果是参与平谷大桃产业的开发,最难忘的是4年骑坏6辆自行车的下乡经历。而经常下乡,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些“麻烦”。
 
李华回忆说,最惊险的一次下乡是 2012年7月的一天,到延庆井庄镇讲授“农产品营销与品牌建设”后,没顾上吃午饭就独自驾车往回赶。当行驶到接近山区最高峰时,乌云忽然压过来,天气立即变黑,伸手不见五指,即使打开全部大灯,能见度还不到1米。
 
“我就这样战战兢兢摸索了半个小时,终于翻过山梁,驶出黑云,这才看清道路。当时如果对面有辆车逆向过来,非出大事不可,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李华说。
 
还有2800多个村子没走到,得继续跑下去
 
2010年5月15日,是李华最难忘的一天。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开幕式上,他身披绶带走上主席台,接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牌和证书。30年来,李华将“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先后参与完成了“北农系列小麦”“京农系列红小豆”“中苜系列牧草新品种”等作物新品种推广,以及“设施桃、葡萄、杏栽培技术推广”等,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3亿元。他还先后为20多个村庄执笔起草了总体产业规划、科普基地规划等,为这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李华认为,下乡要避免盲目性,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他常说:大学里有比自己学问高、水平高的人,农村也有比自己学问高、水平高的人,只有虚心学习,才能更快成长。
 
年过半百,李华下乡的劲头丝毫不减当年。他说,北京市还有2800多个村子没有走到,还得继续跑下去。 (原标题《跟着李华跑乡下》)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