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爱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3-8-12 8:40:16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脆弱草原的生态转型
■本报见习记者 孙爱民
8月的草原,本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时节。然而,在内蒙古的许多草场上,却再难见到这样的美景。
由于干旱少雨,二连浩特周边的570万亩草场中,有95%的草场因未能返青而成了“荒漠”。与此同时,内蒙古东部的通辽市,100多万亩农田和草场正在遭受三代黏虫的侵蚀。
旱灾、虫灾、鼠害、洪涝、雪灾、霜冻,一次又一次地摧残着本就脆弱的草原生态。然而,这些看似“天灾”的背后,却有着更多不为所知的人祸。
近日,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靠过度放牧、盲目开采煤矿等方式发展草原经济,将使草原地区“生态赤字”进一步加大,“是时候从根本上转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了”。
“轮”不动的轮牧
80%,167万,47%。
中科院院士张新时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牧区人口膨胀、牲畜剧增,草原地区过度放牧,我国80%以上的草场开始退化,每年草场退化167万公顷,草地理论载畜量下降47%。
张新时告诉记者,虽然在天然草地上进行游牧生产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这种粗放、落后的传统草原游牧业,使内蒙古草原成为一个不能自我维持、生态严重退化、经济巨额亏损、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随着牲畜量的增长,原来有计划的轮牧再也“轮”不起来。“牧民赶着成群的牛、羊先争着把公家的草地吃完,再吃自家的,等自家的吃完再赶往其他地方,已经没有了轮牧的概念。”张新时痛惜地说。
没有草的草原一旦遇上大自然的肆虐,便更加脆弱不堪。
“在草原地带1米厚的土壤需要1万多年才能生成,可一旦草地被严重破坏,很短时间内就全被吹走了,只剩下裸石。”张新时表示,不能自我维持的草原生态在鼠灾、蝗灾等灾害面前毫无抵抗力,“过度放牧已成为我国草原农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极大障碍和桎梏”。
“伤不起”的草原经济
60亿,41.7%,5%。
这是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植物所所长方精云在描述草原经济时使用的数据。
我国的天然草地面积为60亿亩,仅次于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的3.2倍、林地的2.5倍。然而,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草地畜牧业创造的产值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我国的牛羊肉供应大部分来自农区,奶类中仅有三分之一来自草原牧区。
同时,方精云对内蒙古草原地区近年来兴起的煤矿开采很是担忧,“开采煤矿可以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可是带来的生态破坏却是长期、致命的”。
他介绍说,国际上先进的农业国家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先后完成了从传统的天然草地放牧到人工草地与草地农业支持的现代化先进畜牧业的转变,“这极大地提高了草地畜牧业的生产力,同时使过度退化的天然草地得到充分的休养恢复,发挥了良好的保水、持土、防止流沙和扬尘的生态功能”。
打造生态草业特区
从2011年起,方精云和同事开始进行生态草业特区的论证,试图探索草原牧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两年过去了,多项科学论证工作基本完成。今年7月上旬,方精云带队与内蒙古自治区有关方面就生态草业特区建设进行了汇报交流,自治区方面的回应让方精云看到了项目从构想走向现实的希望。
据方精云介绍,生态草业特区将借鉴现代化农业的理念,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管理、集成现代科技成果,用很少的土地来发展精细草业,大部分土地实现草地的生态功能,进而从根本上转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方式。
用农业生产的方式种草,这是特区发展经济的核心。
提出“草地农业”概念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告诉记者,人工种草把草地作为介质,可实现粮草结合、林草结合、果草结合等多种农业系统耦合,“这是可以实现高额产出、得到高额收益的大农业”。
“10%的土地人工种草,90%的土地自然恢复并有限地向牧民开放,这块集约型的特区内涵盖了育种、耕作、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加工、储藏等环节,还包括了生态、生产与生活功能。”方精云说,“特区将建设成为牧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区。”
《中国科学报》 (2013-08-1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