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爱民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3-5-2 7:36:31
选择字号:
中科院成都分院抗震救灾:科技救灾的后勤心脏
■本报见习记者 孙爱民
一辆车窗上摆着“抗震救灾”通行证的越野车从中科院成都分院驶出,车上的舒朝著心存忧虑地看着高速路上来来往往的救灾车辆。
4月23日,舒朝著带着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援助震区追加的100件应急电池与应急灯从大连飞往成都,然后乘坐成都分院的车赶往雅安市芦山县。
应急设备能否顺利进入灾区?降雨后潮湿的环境会不会影响应急灯与其他配件的性能?舒朝著心里始终悬着一颗石头。
当天下午4点,越野车抵达位于芦山县的中科院科技救灾联络处。
如果说从成都到联络处一路绿灯让舒朝著感到欣慰的话,联络处帐篷内安心的布置与充足的物资更是让他心里的石头落地:帐篷的布置很适合应急设备存放,这几天在这里的吃住也不成问题。
科研人员的临时小家
中科院科技救灾联络处位于芦山县城姜维路的尽头,由两个帐篷组成,这里在震后曾经是一片废墟。
4月21日晚上7点半,由成都分院副院长赵永涛带队的先头部队抵达芦山县灾区。他们当天便支起了两顶帐篷,并卸下满满四车的被褥、食品、药品与救灾工具。
当写着“中科院成都分院科技救灾联络处”的横幅在两顶帐篷之间挂起时,一个承载着30多人后勤保障重任的中科院科技救灾临时小家宣告成立。
当晚,在震区开展工作的中科院心理所、沈阳自动化所救援人员与赵永涛一行会师,他们吃上了热饭、睡上了铺着防潮垫子的帐篷。
此后的两天,相继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成都山地所加入,更多的帐篷也不断在废墟间支起,“白天带着工具去救灾、晚上回家补充物资”已经成为这支高科技救灾团队每天固定的日程。
成都分院的车辆每两天就要在芦山县与成都之间跑一个来回,将供给源源不断地从成都运往救灾一线。供科研人员使用的物资足够丰富,从方便面、八宝粥、矿泉水、饼干、棉被、药品、口罩、雨具等常见野外用品,到成箱的水果、自动加热的盒饭、烧水壶、防潮油毡布、洗漱用品套装、野外睡袋。分院综合处与科技处的工作人员恨不得将所有吃的、喝的、用的都搬上“摆渡车”。
“我们为联络处提供后勤保障的标准是,保证在没有其他任何供给进入的情况下所有人员正常生活三天。”成都分院综合办公室主任王嘉图告诉记者。
曾经参加过多次震后救援的心理所志愿者方若蛟告诉记者,这是他参加的“心里最有底的一次地震后救灾活动”。
做救援团队的“引导”
地震突发,科技救援团队尽快赶到灾区一线尤为重要,早点到就能多救人。
4月20日,在得知沈阳自动化所将派技术人员乘坐不同航班到达成都,而且两辆运载机器人化生命探测仪和旋翼无人机的车辆从两个方向运往灾区后,成都分院紧急部署,安排科技处副处长董微负责联络,科技处和办公室各两位工作人员负责具体接送,确保人员和设备第一时间到达震区。
4月21日,整个雅安市开始限制救援车辆进入,只有拥有当地政府部门发放的车证才能畅通无阻。
成都分院很快与四川省政府应急办建立了联系,在每个单位限制一张救灾车牌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争取到三张出入震区的通行证。在救灾的后期,为确保更多的中科院科研人员和物资顺利到达,与四川省政府保持良好关系的成都分院甚至争取到四川省某位副省长专用车的通行证。
对接中科院与政府部门
在救灾一线,来自中科院的高科技救援团队并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合作与协调下开展救灾工作,成都分院在其中的对接工作尤为重要。
赵永涛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为保证各个团队顺利开展工作,成都分院先后协调中国地震局、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四川省应急办、四川省国土厅、芦山县政府等有关部门,为中科院相关单位开展灾情排查、人员搜救、地质灾害调查、灾区心理援助提供便利和帮助。
4月24日,成都分院党组书记、常务副院长王学定参加了在雅安举行的四川省灾情统计会。
本来没有安排发言的王学定主动发言,向政府部门领导表示希望中科院能参与四川省地震灾情统计,为救灾贡献科技力量。
获得省政府的同意后,王学定致电中科院遥感所所长郭华东院士,遥感所随即派出科技人员参与四川省政府的灾情统计工作,这也使得中科院在科技救灾中的工作更为深入、高效。
随着震后抢险救灾工作进入灾后重建阶段,成都分院已经开始组织团队参与其中。
“只要中科院科技救灾在进行,我们的保障工作就不会停止。”王嘉图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13-05-02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闪电产生的能量波可传至遥远太空 征集|2024基金放榜!你杀出重围了吗
1吨月壤可产50人1天饮水 肉眼可见!JUICE将飞越地球和月球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