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自然—地球科学》 发布时间:2013-4-29 19:10:12
选择字号:
《自然—地球科学》刊文讨论汶川大地震持续影响
 
为纪念2008年汶川地震,《自然—地球科学》网站本周发表一系列评论文章和一篇社论文章,解构这场灾难目前依然存在的影响和风险。这场天灾造成了80000人死亡,数百万人无家可归。
 
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多次山体滑坡,摧毁了许多城镇和栖息地。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黄润秋和范宣梅在这篇评论文章中称,四川地区在这次地震后,山体滑坡发生的风险比明显比地震前有所提高,这个迹象在刚刚发生的4月雅安地震前就有所体现。这种风险水平很可能在未来十到二十年居高不下。 2008年汶川地震导致大量瓦砾堆积在陡峭的山坡上。暴雨期间这些瓦砾很可能被冲洗到邻近的山谷,形成据破坏性的泥石流。
 
2008年汶川地震的突然爆发的确有些出人意料。中国地震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张培震在另一篇评论文章中指出,专家一直以为龙门山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只属中低度,因为那里的岩石变形缓慢,理应每隔几千年才发生一次地震。他认为岩石的强度和斷裂帶的结构能够解释大地震为何发生。
 
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及基层医疗学院的研究人员陈英凝在最后一篇评论文章中,称赞政府在地震后及时作出救灾工作。她建议政府应更注重对当地社区和个人需要,例如更好地教育人们如何准备和应对地震,可能有助于减少未来灾害的影响和人命损失。
 
《自然—地球科学》撰写了一篇社论文章,特别指出汶川地震的详细记录和大量数据将有助我们了解“板块内地震”的形成过程。社论更敦促研究人员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因为“应变能力会随着了解而增加”。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