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锋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4-11 8:32:07
选择字号:
华东理工副校长:工程人才培养须创新教育模式
 
本—硕连读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在创造良性、合理的适合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育校企合作氛围,构建“教学—科研—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
 
■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 钱锋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逐步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知识、技术的自主创新已成为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我国已处在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的新起点上,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工程人才。但在这方面,我们的情况并不算乐观,而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作诸多努力。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还须探索
 
目前,我国工程类大学相关学科专业众多,工程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但2012年瑞士洛桑《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可获得的合格工程师数量在59个参评对象中列49位。要缩短与发达国家工程人才培养的差距,一方面要尽快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国际互认的标准下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步伐。
 
应该说,当前我国的工程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明确、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实践环节薄弱、创新思维训练不足、人文精神缺乏、毕业生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对于这些问题,教育主管部门也已经有所注意,并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比如在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就特别强调“联合培养”制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和“双导师”制,鼓励高等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借此提高工程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高校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也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设立了各具特色的本—硕连读试点班,其目的就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总体来说,目标明确、培养周期短、课程设置连贯而不重复、实践动手能力强、学术传承性好的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和机制还有待深化,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被割裂的工程教育
 
在现阶段,我国的工程人才培养主要分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本科生学制为四年,硕士研究生为两年半或三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与研究生培养方案各成体系,缺乏交流与互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在一些专业上出现重复、割裂以及不匹配的情况。
 
针对工程人才动手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国家希望通过工程硕士培养加以改进,而工程硕士培养这种形式由于分两段式进行,本科毕业进入硕士阶段上完1年基础课程后直接到企业参与实践。工程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尚存在不足,难以彻底改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弱和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现状。
 
总之,现有的探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特别是采用本—硕连读模式,有利于创新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益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益,但本—硕连读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规模,应尽快加以完善。
 
新模式须发挥时间优势
 
从世界范围看,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高校中已经进行了尝试。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分院拟定的1994~1998年长期规划《大工程观:工程综合教育》中,就总结了电工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培养本—硕连读的经验,并要求在全工程分院推广这一做法;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在工科人才培养方面也都采取了“合作教育”的培养模式,企业和高校分工明确,合作紧密。在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本—硕连读为基础的高等教育体系。国外知名高校实践这一模式而取得的成绩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总的来说,这种模式是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培养方式,是力争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更多优秀工程科技人才的重大改革举措,因此,必须优化培养方案,应充分发挥时间上的优势,将贯通式培养模式所赢得的时间,真正用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此,笔者建议高校可以实行6年学制的3+1+2的培养模式,具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学前3年,按照本—硕连读的培养计划完成基础课程,从入学伊始就建立学生的工程观念,明确职业定位,并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进行主修专业的选择;第二阶段,大学4年级通过参与课题研究、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和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实现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自然衔接,通过参与科研拓宽专业视野,培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第三阶段,获得研究生学籍之后的主要任务既要了解专业领域发展动态,又要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生由课堂走向社会,以“双导师制”搭建工程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实验室和企业资源整合的培养基地,更好地促进工程人才培养。
 
本—硕连读培养工程科技人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众多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在创造良性、合理的适合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育校企合作氛围,构建“教学—科研—企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与此同时,还需要通过参与工程专业国际认证,确保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提高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认可度。在参与国际认证的过程中,通过教学准备阶段的指导,教学过程的监控,教学结果的评价和反馈,使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得到保障,使本—硕连读人才培养的质量保障具备更为坚实的基础。(本报记者陈彬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3-04-11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