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雁铭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1-17 10:31:25
选择字号:
中国科学报:探究中国工程人才“质量未到”
 
■任雁铭
 
本人在工程企业界内工作多年,也负责过招聘工作。一方面学生们说工作难寻,但另一方面企业又说人才难觅,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大量的企业仍然需要人才。但就我与同事一起参与的高校招聘来说,我们主要面试研究生和博士生,自我感觉,整个学生水平和综合素养比较低。这其中也包括一些知名高校毕业生。这说明目前的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质量未到。
 
现在国内理工科教育的缺陷,从本科一直到博士,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是人文教育不够。以我本人为例,在高中时偏科,不太喜欢语文。升入大学后,最令我高兴的便是可以不上语文课,不用写作文了。但事实上,这是非常狭隘的想法,我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国内的理工科首先是人文素养不够。当然,仅仅语文一门学科还不能代表全部的人文,还应包括法律、历史、文化等各方面,这在国内的工科教育中是不受重视的。当然,目前国内高校的确也开设了一些人文类的选修课,应该说这一状况正在改善。
 
此外,由于缺乏写作训练,学生的书写水平较低。在我所工作的公司里,一个已经工作5年的名校硕士生,居然连一份会议纪要都写不好。但在美国的高校,从本科到博士,校方会针对各种应用文体,一直开设专门的写作课程,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书面沟通也是很重要的。
 
其次是缺乏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这使得学生进入职场后无法迅速适应,或达不到良好状态。比如在不同阶段需要具备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怎么去获得,怎么向同事、竞争对手学习,这些内容在国内很少有老师可以教给学生。学生毕业后只有两个途径获得,要么就靠自己悟,要么靠运气。
 
尽管国内工程教育有很多受限制的地方,比如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可以随意更改,对于老师教授的内容业界也不能左右。但除了课堂之外,工程专业的学生如果在第二课堂能接触到国际上最新的理念和一些要求,对他的思想、行为是非常好的。而这一课堂就要全靠个人的开拓了,尤其应该注意利用互联网平台,或加入一些专业学会,从而获取来自学术和企业方面的资源,与国际化保持同步,拓宽视野,锻炼能力。
 
以自身的经历来说,在我参加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与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达成相互承认国际工程师认证的活动时,IET的认证申请就让我受益很多。首先是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全英文面试,这对申请者的英文水平有很高要求。而且面试问题除具体专业知识外,还包括职业发展中的能力、人际交流、管理能力乃至环保理念等社会责任。这一面试也让我思考了以前职业发展中自己存在的诸多问题。拿到认证后,我用这种标准衡量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国外工程师,觉得他们确实符合。
 
国际化的人才水准是中国工程人才应该有的眼界和努力的方向。因此,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能较早地培养这种理念,开阔自己的眼界。这样才会有整体素质的提升。
 
(作者系北京四方继保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工程师。本报见习记者韩琨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3-01-17 第7版 理论)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