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希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5-16 8:26:37
选择字号:
科普惠农纪实:在那石榴花盛开的地方
 
■本报记者 潘希
 
“过去,能够念书的孩子唯一目的就是离开这个穷地方。”我们坐的中巴车还在群山环绕的高速公路上盘旋,云南省科协科普部部长肖云轩就打开了“话匣子”,给我们介绍起将要到达的目的地——云南省蒙自市新安所小红寨村。
 
“有女不嫁小红寨”,是当时小红寨村真实的写照。过去,小红寨村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到1986年,全村的人均年产值不到500元,近2/3的农户生活仍处在贫困线以下。
 
然而,随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支持和帮助,一片片鲜红色石榴花在这里盛开,这几年小红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车后,记者看见的是一栋栋新建的三或四层小别墅,街道两旁有卖食品、日用品和农业用品的小店铺,早已不见了“贫困”的影子。
 
更为显眼的就是村里四处能见的石榴树。四月下旬,正值石榴花开,从高处往下望,火红色的花朵在西南高原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40多岁的张跃伟就是让这些石榴花盛开的人,他的身份是蒙自市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理事长。
 
“上初中的时候,家乡的贫穷和落后深深刺痛着我,高考落榜后我回到家乡,下定决心要带动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出一条致富路。”张跃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当时,他心里萌生出“一定要用科技来改变家乡穷困面貌”的想法。
 
1988年,张跃伟在蒙自县科协及科技部门指导下,与本镇热爱科技并有一技之长的回乡青年、复员军人等13人组建成立“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
 
其实,石榴是蒙自县的一项传统产业,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但传统的栽培方式仍然靠天吃饭,科技含量低,任病虫害的侵袭,每亩产值只有几百元。
 
“协会请农业专家传授石榴栽培和科学管理的方法,按照果树的生长规律修枝、打杈、施肥、防病等,第一年产值就翻了几番。”张跃伟说,很多村民得知后,主动要求加入协会,学习修剪等技能,当年全村石榴收入由原来的几万元增加到30多万元。
 
蒙自石榴素以皮薄、肉厚、粒大籽小、汁多味甜而著称,但在省外、国外却鲜有人知。为此,协会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进行全国推广和销售。蒙自石榴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级奖项,2006年荣获北京奥运水果推荐评选一等奖,成为2008年奥运会供应水果。
 
坐在朱勇家二层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时,谁也没想到这名30多岁、穿戴整齐的壮汉,曾是昆明街道上摆摊卖年糕的小贩。
 
“卖年糕的时候,每月能挣100元,后来我回乡开始种石榴,现在有8亩平地和7亩山地,每年能挣十七八万元。”朱勇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靠种石榴挣的钱,他盖起了这座小楼房,面积有300多平方米。
 
科技的力量,让蒙自农业成功转型,使蒙自种植石榴的农民逐步脱贫致富。如今,蒙自石榴种植面积近12万亩,年产量17万吨,产值3亿多元,现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支柱。
 
同时,小红寨村民自筹资金修建了300多平方米的科技楼和2000多平方米的活动场地及百米科技宣传栏。学科技、用科技已成自然习惯。
 
2008年,因带动农民学习石榴种植新技术,科技致富,新安所生态农业研究会被中国科协授予“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典型荣誉称号。
 
中国科协农技中心处长李福生介绍,“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自2006年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5亿元,先后表彰奖补6456个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
 
实施6年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三度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辐射带动2805多万户农户。计划推动了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应用和推广,把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科技是我们致富路上的带头羊、领头雁”,正如采访快结束时张跃伟所言,“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
 
《中国科学报》 (2012-05-16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