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文新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4-12 9:15:48
选择字号:
人民日报:科普只能偷着搞吗
 
据媒体报道,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群在中国科协日前举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上表示,自己做科普,在单位里面都不敢说,也不愿报科普奖,因为怕别人笑话,说你只会科普,不会讲最前沿的学术问题。在场的著名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师昌绪听后直言:如果年轻一代对科学技术不感兴趣,只想着赚钱,中国不可能强盛。
 
两位科学家的话,语重心长,振聋发聩。也许有人仍认为,科普确实没啥,不就是传播别人的思想和成果?既没有前沿科学家那样有科学原创,也不像体育比赛那么精彩激烈,更不像艺术那样带给人享受,少了科普照样过日子。
 
事实果真如此吗?当然不是。
 
假如没人愿意搞科普,我们的生活会是这样:
 
科技成果呆在实验室里,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像一列失去动力的火车减速缓行;
 
再遇到类似“非典”、“禽流感”的疫情,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戴口罩,不知道采取任何防范措施,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我们将无法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自身的健康无法得到保障;
 
家里的一大堆电脑、家用电器将无法有效使用和维护;
 
一些迷信和谣言无法识别,可能引起恐慌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前沿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无法得到社会认可,科学的自身魅力将会降低。
 
纵观人类历史,一些重大科学思想和技术成就的传播、普及,曾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工业革命以来崛起的世界强国,不仅科学技术发达,国民的科学素养也普遍较高。美国把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政府科普工作第一位,因为政府担忧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国家的持续竞争力。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其中东京地区几乎每周都有有感地震的发生。因此日本是世界上最重视地震科普的国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震科普模式,在防震减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科普也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予以大力支持。2002年6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在各级党委、政府积极推动和全社会的支持参与下,近年我国的科普事业取得了十分明显的进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确实已经成为科技领域的“短板”,不知不觉中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进一步提高科普作品在国家科技奖励中的比例和规格,加大资助科普活动和作品,甚至设置科普专项经费,让科普和科研紧密配合,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崇尚科普”的良好社会风气。让科技成果通过科普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让科学思想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倡导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社会整体科学素养与时代同步前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