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为什么在中国发展艰难?
接下来我们可以来讨论在引言里提出的三个问题。
1. 为什么科学没有在古代中国起源?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和对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世界观形成影响最大的时代,但是图7中的三个因素在古代中国一个也没有。
首先对自然是否有规律,是否可以被认识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不在古代中国人的意识内。其次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关于知识的意识(“知识”这个词是中国人在近代接触科学后才引进的 [2]),因此古人不会去探索知识,自然就不会有如何表达知识的问题。
当时中国人对世界上的万千事物的基本认识是感性的,经验的,和猜测的。对于古人,这个世界是神秘的,自然现象是变化无端的,自然事物可以感受,可有感悟,但不能被理解。人们将注意力放在感受事物上,去感觉和领悟其中的奥妙,高级的奥妙只是个人的感悟,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老子的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非常典型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理解这种神秘和不可言语的信念。
古代中国人注重对感性美的体验和艺术追求,创造了丰富绚丽的古代汉语诗歌和文学,然而在追求语言的生动和传神表意的同时没有去关心语言表达的严格和精确性。而且古人对文字精炼的追求,用最少的字去表达最多的意思,也使古人不能注意表达的确切和严格性。他们也没有严格和精确表达事物的意识,如老子的道德经的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里的三个“道”字的含义是不一样的,每个“道”的意思也不明确,而且之间的“可”和“非常”几个字的功能和意思也是没有明确的语法格定的,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理解。以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还在不断地琢磨和解释老子这句话可能的各种意思。古人这种缺少对语言表达精确性的意识和习惯,一直沿袭了下来,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
简言之,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古代中国人没有探索自然的兴趣,没有知识的意识,也没有精确和严格地表达事物的语言。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但他们的兴趣和注意都放在君权社会的结构,伦理规范和人生艺术上了。而且,对于社会结构和伦理规范他们也只是在君权这样一种体制下探讨的。君权神圣君王至上的思维框框自然导致了等级社会的各种限制人的自由的观念和规范,忠孝成为中国人人生的最高价值和行动准则。这种伦理价值观不仅限制了古代人的思想,之后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特别是抑制中国人学习和掌握科学所需的自由和民主的精神。
2. 科学为什么在近代没有被中国人认识和学习?
西方国家在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引起的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迅速地向世界其他地区移殖和传播文化。中国早在明朝末期,通过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接触到了一些科学的东西,但是因为极少人懂外文,能够与这些传教士和书籍接触的只有若干士大夫[12],中国人作为一个整体基本不知科学是什么东西。
另一方面,中华帝国和文化的长期延续和一直相对于周边国家显示的文化和技术的强大,导致了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并演变成井底之蛙般的封闭无知。他们不知道,与此同时,西方近代的科学革命以及因此兴起的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文明。盲目的优越感和关门守旧使中国失去了更早接受和学习科学的机会。
到了19世纪中后期,中国人在枪炮下见识了西方文明的利害,开始向西方学习。但这种学习只停留在有实用价值的技术层面里,只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人们没有认识到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基础;另一方面,封建的统治阶层也不愿意让国人学习不利于稳定他们统治的科学精神及民主和自由的理念,不愿意改变落后的封建的社会制度。科举为官还是聪明有志向的年轻人个人唯一出路,强大的中央集权也使中国的各个区域没有向西方那样的许多小国为了保持相对强大而为知识和技术而竞争,专制统治更是遏制了民众对新思想和理念的学习和探索。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科学只能通过少数人的认识和了解非常缓慢地进行,而没有像在日本那样很早就被全民接受和学习,在全社会迅速兴起。
3. 为什么当今中国人的科学水平还是落后?
从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科学很快地传播和普及,尤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更是突飞猛进地发展。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科技大国,科学技术研究经费已是世界第二,2011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也达到了世界第二[13]。
但是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离科技强国还差的很远。中国虽然有庞大的科技人员队伍,但很少能做出在世界上有突出影响的成果,至今没有人获诺贝尔奖;国内的大学也还培养不出发达国家的大学那种质量的科技人材;中国已是国际公认的世界工厂,但还是只能制造不能创造,很少企业有自己的原创的技术和产品,大部分高精尖的技术和产品要靠进口。原国家科技干部管理学院院长师汉民曾对中国度科学水平有过非常中肯的评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科学家在任何一个领域。没有做过任何一个国际上公认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 14]。
一些表层的原因是,大学里的科研从理念上基本跟在西方后面走,新的概念和理论还是从西方引进; 学校里是填鸭式教育,学生们不知学什么,为什么学,如何学,他们普遍关心的是如何最容易地获得学位,而不是培养素质和能力; 许多科研人员对探索科学知识缺乏兴趣和热情,也缺乏科学精神,不能很好使用科学方法;大部分企业缺乏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能力。
深层的原因可能有几个方面,首先这是科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决定的,科学是一种非中国本土产生的生活态度,认知方法,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虽然中国人经过几百年的努力,从最早的接触科学终于发展到了现在的全民的学习和实践,但作为整个国家,中国对科学还是处在学习阶段,要从整个科学体系的方方面面赶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时间。
其次,受当今的效率和功利时代的影响。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竞争的时代,在竞争中求生存,所有人都追求效率和功利,信息和知识爆炸式地产生和光速般的传播,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全面地市场化,促使人们更关注成果可能直接带来的功利。这在西方国家和中国都一样,只是在中国,由于没有西方国家那样的已经稳定的科学传统和健全的体制和规范,以及深入人心的科学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底蕴。科学成果与个人生存和利益紧密挂钩使中国科研人员更容易心态浮躁,急于求成。以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方式是很难做出高质量的东西来的,更难培养出优秀的科学研究人员。
如果我们将科学成果比喻成果子(图9),产生科学成果的人就是树。急功近利就是把眼睛紧盯着果子,而对树的成长,品质和长期的生命力不关心,可以想象只看着果子而不管果树是不能长出好果子的。
图9 科研人员,科学体制和科研成果的关系图示
最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科学从根本上是西方社会和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与西方民族的世界观,宗教信仰,生活情趣,思维方式, 社会制度, 价值取向等因素紧密相关。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在文化上先天不足,中国的科学普及还只是在知识层面,在科学精神,意识,理念,素质和方法上与西方人比还落后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科学发展还有很大的影响,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 1)真假的相对价值,2)权威意识,3)实用主义,4)笼统思维。
首先是真假的价值问题,真(truth)对西方人是绝对价值,不因其它的价值而左右。而真对中国人却只是相对的,中国人也讲真,但更讲忠孝亲情。在真与忠孝亲情以及现实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真经常是要妥协和让位的。功利至上的思想反映在科研上就导致学术造假。假的危害不只是假本身会导致错误,而主要是假会乱真,使人不知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这对科学来说是致命的问题,因为科学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获得确切的知识。没有真正的求真精神,是做不好科学的。
权威意识是另一个问题,传统的伦理观念使中国人对权威有一种无可置疑的习惯和服从,无论这种权威是精神上的还是形式上的。长期的权威意识使人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独立的思想。思维容易被框在已有的思想和理论之中,而不是一切按事实为标准,去建立和发展新思想和知识,其结果是没有创新能力。权威意识的另一方面就是权威垄断和长官意志,主要表现是行政官员和学术权威对科学体制的运行资源,平台和话语权的控制,以及在其权威范围内的武断专行。很多时候科研的资源分配不是按照科研项目本身的意义,而是按申请人的行政职位和学术地位进行。其自然的结果是促使有能力的年轻科研人员不能长期专心做科学工作,而是花许多时间去谋求和执行某种行政或学术位置。
还有是实用主义,就是只关心和重视目前有用的和能看到的东西,重结果而不重过程,重知识而不重素质。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实用主义更是使人们把从事的事情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然而,科学工作是面向未来的,未来有用的东西,现在未必有用,而且未来的东西现在也未必能看见。科研工作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人,优秀的科研人员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的过程锻炼成长的。实用主义使人人都看着果子,都希望摘果子,对花精力和时间栽培树(人)不是很有兴趣。这在国内企业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多企业只是为了解决与目前产品和生产有关的东西而做科研,结果是企业的研发能力长期不能提高,也培养不出自己的具有深厚科学素养的研发人员,自然也不会有原创的产品。
笼统思维也是一个问题。中国人看问题的整体感觉很好,能很快看到一个问题的基本轮廓,对问题的性质也有很好的直觉。但很多时候我们有了笼统的了解,就认为已经知道怎么回事了,懂了,缺少理性的详尽,严密和清晰。轮廓式的看问题能很快地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觉,但如果不对整体的各个部分进行细致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就不能知道整体呈现的现象的内在的具体原因的变化规律。表现在做科学研究上,就是对问题的缺乏系统的细究,不能发掘出潜在的和深埋的关系和规律,不注意追究不同知识之间的本质和细微联系。不清楚事物内在规律的自然结果是导致神秘主义,使人容易放弃对复杂事物的探索和对奇迹的迷信。
笼统模糊的思维倾向会导致以中医的方法探究科学问题,以炒菜的方式进行技术创新。虽然这种方式方法有时也能解决问题,也能有一些创新,但是其层次和质量,以及后续进步的潜力与按照科学精神和方法进行是很不一样的。还有,运用这种中医和炒菜的方式进行科技工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悟性,不像按科学研究方法,有确定的规范,可以独立于个人而存在和学习的,并使科学体系能和谐一致地发展。
人类创造和使用技术的历史比科学悠久。当人类开始用火烤肉取暖,用石刀砍树时起,就在发明和使用各种生活所需的技术了。技术的发展在近代科学体系形成之前,一直都是凭需要和经验进行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造纸,印刷,和指南针都是凭经验和实践的成果。中国人依靠这种凭需要和经验的杰出的发明创造能力,使中国能在现代科学兴起之前在世界上社会生产力上长期领先。但是自从西方的科学革命后,技术的进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凭实践和经验转到了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指导为主,现代社会的重要发明没有不是在科学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产生的,如蒸汽机,内燃机,电灯,冰箱,计算机,飞机,卫星等等,等等。相对于西方的以科学为指导的技术发展,中国的经验式的技术发展在过去几百年中是大大落后了,中国要在技术创造重新走到世界前列必须要全民地真正地全面地理解,掌握和运用科学。
科学事业的发展根本在人,有了优秀的人才才能产生高质量的成果,而优秀的人才需要良好的环境(土壤)来培养。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需要从根本上重视科学赖以生长的土壤,即科学体系中的体制,规范,及其依赖的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对于每个科研集体,要保证集体科研事业的良好发展,要把眼光放在培养人上。同时,只有知道科学到底是什么,清楚认识到中国科学为什么还是落后的真正原因,全民培养科学精神和提高科学素质,中国才可能成为真正的科学强国。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Metaphysics”, in The Basic Works of Aristotle, Ed. Richard McKeon, The Modern Library, New York, 2001
2.《汉语外来语词典》:刘正琰,高明凯,麦永乾,史有为,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5. Charles,Singer, “A Short History of Science”, Oxford University, New York, 1997.
6.W.C.Dampier (丹皮尔), “科学史- 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李珩译,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商务印书馆,1997。
7.J.M. Roberts, “History of the World” ,Pelican Books, 1980.
8.John Camp and Elizabeth Fisher, “The World of The Ancient Greeks”, Thames & Hudson, London, 2002
9.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Washington Square Press, New York, 1953
10. “Greece and the Hellenistic World”, Eds. J. Boardman et 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1986
11.罗素, “西方哲学史”, 何扎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05,北京
12.尚智丛,“传教士与西学东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13.科学网,//m.vanbien.com/htmlnews/2011/12/256428.shtm
上一页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