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勉愈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2-3-5 8:35:11
选择字号:
全国政协委员朱星:提案要有理有利有节

 
■本报记者 郭勉愈
 
在今年两会召开之前,《中国科学报》记者就来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科技界代表朱星。朱星是北京大学校长助理,同时担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主任。
 
谈及科学家如何参政议政这个话题,朱星说,在两会上提交提案是最直接的方式。两会是高峰期,也是最容易获得关注的时期。在两会期间,他除了参加科技界别的发言和讨论以外,还参加科技、科协和教育界别的联组会。
 
提案怎样才有价值
 
朱星认为,科学家参政议政应该立足于自己的界别,从自己的专业、环境出发,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里面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只有自己了解的东西才有发言权。
 
“我本人长期处在科研的基层并且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知道其中的症结所在,这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提案。”朱星说,“我一直认为,我们科技界的人准备提案应该遵循‘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要深思熟虑、言之有据,而不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这样的提案才真正能够对政府起到参考性的作用。”
 
除两会以外,科学家还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比如,国家“973”项目,每个专项的管理都是通过领域专家共同参与来实现的。“由于这些领域专家长期致力于前沿领域研究,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整体的考虑和前瞻的视野,因此,专家能够为该领域的发展撰写指南,对他人的课题申请进行评价和遴选,对整个学科提出规划。这些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制订。”朱星说,“我认为这也是科学家参政议政的体现。”
 
朱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全国政协每年都会组织科技界的政协委员到各省市去,针对一些全局方面的重大问题共同调研、考察,如去年对科技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政策进行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这也是我们参政议政的方式”。
 
今年,朱星准备的提案内容是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学研究的有机合作问题,朱星在提案中提出,希望通过高校和院所合作,推动国家创新发展。
 
同时在北京大学和中科院工作,朱星因此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两个系统的文化都有深切的体会。他认为,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比较宽松自由,科研院所则有着非常明确的科研目标,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两个系统在争取科技资源时多是各为其主,竞争激烈。
 
朱星说:“我国科研经费的总量与美国差两个数量级,也远远低于其他发达国家。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之间,科研院所与高校之间,在科研经费和人才方面的竞争愈见激烈,呈现恶性循环趋势,这必然会造成国家有限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在今年的提案中,朱星呼吁纠正这种不正常现象,尽量把两类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以充分利用有限的科技资源。“我所在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共同建设的,在机制上值得其他单位参考和借鉴。”朱星说。
 
提案获得良好反馈
 
作为纳米科技研究的知名专家,朱星过去两年的提案主要是关注科研领域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科学仪器、科研经费以及高新技术标准等等。上述提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这些提案的内容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反馈。
 
2010年,朱星在科学界联组会上报告的题目是《加强创新型科学仪器研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个报告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过去两年财政部分别向基金委和科技部拨专款,自然科学基金委获得拨款10亿元,加上国家的其他各种专项支持共计20亿元,支持自主研发科学仪器。
 
2011年朱星提交了两个提案。其一是《加强高新技术标准制定,参与国际标准化体系》,建议我国应积极推动纳米技术标准的建设。这个提案也很快得到了政府的重视,科技部和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的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专门请朱星去座谈,并通过书信的方式交换意见,反馈都很正面、积极。
 
去年朱星的第二个提案是《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政策,增加项目间接经费比例》。朱星认为,目前国家科技项目中,特别是科技部的“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基金委的各类项目对于间接经费列支限制过多,不利于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他建议将国家科技项目中的“间接经费”比例大幅度提高,提高后的间接经费一部分用于依托单位的科研条件费、协调管理费、监督检查费,一部分用于包括项目组成员在内的劳务费。
 
这个提案也已经得到了采纳,去年年底财政部、科技部在部分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中增加了间接经费的比例,将其中的一部分划归科研人员的绩效范畴,虽然只是开了很小的一个口子,但却是我国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一大进步。
 
“从上述提案的效果来看,我参政议政的作用得到了体现,对国家大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也感到十分高兴。”朱星说。
 
《中国科学报》 (2012-03-05 A4 两会话题)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这场赛事探索自动驾驶的“最后一公里”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