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洪蔚
在采访中,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副研究员赵亚辉直言,“逃离科研”的话题是个伪命题,他本人更愿意用“围城”来形容:也有很多人想做科研而不成……
《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科研?
赵亚辉:对科研人员来说,科学研究首先是职业,然后才是事业。包含至少两方面的意思。
首先作为职业,从事科学研究是养家糊口,满足作为人的基本要求。因此是否选择科研,要看其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不同人需求也不同,有的想要更多的金钱,有的也许更在乎时间上的自由,这些不能苛求。事业是在职业之上,满足基本物质需求后,对精神需求的追寻。
既然科学是职业,就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要本本分分把这份职业做好,对得起薪水。在此基础上,追求更大进步,把职业当成事业。前者是一般科学工作者,后者是有事业心的科学工作者。
《中国科学报》:您在科研中获得的经验与感悟有哪些?
赵亚辉:科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坚持,因为其中大部分的工作都是枯燥的、重复的甚至是无结果的,不能忍受这些,显然无法做好科研。“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耐不住寂寞,恐怕很难坚持。
此外,科学人员还要面临坚持的风险:不是坚持了,就一定能修成正果;但不坚持,在科研上就一定没有收获。
《中国科学报》:您是否认为,以兴趣作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好科研?
赵亚辉:兴趣容易被磨灭,但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科研和兴趣是两回事,在很多其他行业里也如是。仅仅依靠兴趣做科研是神话,兴趣是我走进科研的一个原因,但却不是我不逃走的原因。
《中国科学报》:如果有人选择放弃科研,对此您怎么看?
赵亚辉:我认为很正常,就像在超市买东西,还要挑挑拣拣;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各有志,不能强求。
其实我认为不仅是放弃科学研究,才是逃离,目前比较普遍的“学而优则仕”的现象,其实也是逃离科研的另一种形式。我认为,对此最迫切要做的事是检视一下我们目前的科研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究竟有哪些使人逃离科研的因素,争取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科学报》:怎样才能让有志于科研的人能够安心于科研?
赵亚辉:根据我个人的体会,首先要有一定的薪水,不用太高,但可以让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其次要有稳定的基本支持,坚决杜绝从课题经费里面出工资的现象,不要把学者变成商人。科学家如果忙于找经费,怎能安心做科研?第三,有序的晋升体系:让人能看到奋斗和付出被人接受、肯定的希望。第四,活跃的学术气氛:特别是不唯上、不唯权。
《中国科学报》 (2012-12-31 第5版 思想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