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乐梦融 来源: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11-4-1 17:18:09
选择字号:
新《十万个为什么》启动 百余位院士参与编纂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对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分册目录提出建议——
 
不要让“为什么”把孩子吓跑
 
“‘什么是板块构造?’这算什么问题!哪个孩子会这么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读着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分册目录有些生气。当着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原副部长吴启迪和众多院士专家的面,他率先向分册目录“开炮”,赢得了大家掌声。
 
提问比答疑更重要
 
在上世纪60年代,少儿社的编辑们打算编一本有分量的科普图书时,斟酌再三决定使用“十万个为什么”这个名称。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孩子们最爱问的仍然是“为什么”。
 
少年儿童出版社自然科学读物编辑室岑建强主任依然记得孩子们提得最多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人是不是猴子变的?现在猴子还能不能变成人?有的小孩为什么会长白头发?饺子熟了为什么会浮起来?路边的大树下半截为什么要刷成白色?冰棍为什么会冒白烟?
 
“十万个为什么”最重要的就是提问,出这套书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知道很多问题的答案,而是要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所以那些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老作家叶永烈也表达相同的观点:“枯燥的提问会把孩子们吓跑。”
 
儿童科普书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叶永烈看来,激发孩子们的科学兴趣比什么都重要,给孩子们金子,不如传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手指。“日本地震后有张著名的新闻照片,就是海洋中形成庞大的漩涡,有多少孩子发现了这个漩涡是逆时针的?”叶永烈指出,要教会他们读了“为什么”后,在生活中发现更多个“为什么”。
 
每篇都能收入课本
 
叶永烈在19岁时以科学小品《碳的一家》引来少儿社约稿,最终为《十万个为什么》的文风定了调。
 
叶永烈将这部《十万个为什么》定位在少年儿童科普读物。比起深厚的科学素养,写作功夫更是需要讲究。孩子们有关科普方面的提问,对每位院士而言都是小菜一碟,但回答是不是能让孩子们满意呢?在他看来,《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短小精悍的科学小品,一千来字,但要极其讲究文章的结构,要有凤头猪肚豹尾。“最好每一篇都够资格收入小学课本。”
 
在出版社的观点中,21世纪的科学飞速发展,在网络通信、低碳环保、基因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进展一日千里,而上世纪90年代的《十万个为什么》(新世纪版)虽然比第四版更新了1/3内容,但还是无法在当今满足青少年读者的需要,重编很有必要。不过也有学者提出,新技术离开孩子们遥远,不太赞成太多新科技方向的追求,而更看重基础知识,关注孩子们身边的“为什么”。
 
院士纷纷献计献策
 
老编辑卞咏梅加入第二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创作时刚从大学毕业。为写“菊花为什么有那么多品种”,她研读了清代古书《菊谱》。在撰写该问题的回答时,从最古老的菊花品种讲起,谈及了自然选择和人工嫁接,还讲到如何用激光改变菊花结构,甚至加入了老电影《秋翁遇仙记》的内容。老一代编辑“诚意”编书的历史让科学家们称道。
 
在3月31日的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学础特地向编委会捐赠美国版的《科学世界》,为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提供分目参考,并且提出能否不一定要使用传统的编目法来编辑孩子们的科普读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还提出,“低碳”这类将科学时髦化的词语不必太多收进书籍。“探索和未知”应该渗入每一卷宗,因为孩子们爱吃葡萄干面包,不爱分别吃葡萄干和小麦。“为什么”必须要提起孩子们的兴趣,而不是把孩子吓跑。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多建议,在新版“为什么”中,适当加入科学家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期望借助这部影响几代人的科普名著,重新唤起人们对少儿科普教育的关注。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上一页 1 2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