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3-30 9:20:37
选择字号:
【科学时报】大医精诚:记柴家科医生的一天

 
如果想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他辉煌的人生轨迹,“天道酬勤”最为恰当。如果非要挖掘他背后美丽而感人的故事,那么你会发现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从军队的一名普通卫生员到国际烧伤领域的权威专家,一路走来,他除了刻苦勤奋之外,还有着一股超人的毅力,更有着一种对工作忘我的情怀和入迷的状态。
 
从医30余年,他忘了抢救过多少危重病人,也数不清获得过多少个荣誉和头衔,但他始终牢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天职。从东北的白山黑水,到西南的云贵高原,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陲,他用精湛的医术谱写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如果想用简单的话语勾勒出他辉煌的人生轨迹,“天道酬勤”最为恰当。如果非要挖掘他背后美丽而感人的故事,那么你会发现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他,就是柴家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所长、烧伤整形科主任。
 
为了亲身感受而又不影响他一天的工作,记者采取跟随的方式进行采访,所有的交流完全是在他工作空隙之余。时间选定在1月24日,地点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楼。
 
6点50分,会议室,英语读书报告会
 
深冬早上的北京格外寒冷,天还没有大亮。柴家科办公室的灯不知何时,已经点亮,他脱下外套,换上白大褂后又穿了一件黑色的棉马甲,视线始终没有离开过办公桌上等待处理的文件。
 
每周一早上7点30分到8点,是烧伤整形科“英语读书报告会”时间,作为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柴家科要求科室医生和在读研究生全部参与,所有交流都用英文,目的在于了解国际专业进展,提升英文的整体水平。
 
“要具有世界的眼光,英语必须过关,不仅仅要求是你能看懂、会写英文文章,而且还要能与人家展开熟练的交流,这样才能始终立足于专业发展的国际前沿。”
 
这种思路和积累,不仅使柴家科本人连续担任了国际烧伤学会有史以来中国内地唯一的执委和东南亚区代表,更使学科的人才队伍获得了迅猛发展。近5年来,学科先后有6名优秀青年骨干应邀到国际著名的学术机构进行客座研究或者访问学者工作,与包括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烧伤中心在内的多家国际一流的专业单位建立了稳定交流和人才培养计划,开展具有实质意义的科研合作。
 
读书会结束后的间隙,柴家科和科室人员在会议室简单吃了早餐。
 
8点,会议室,科室交接班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柴家科都要参加每天早上的科室交接班。“我不能完全记住病区内每个病人的名字,但只要说出具体病例,尤其是那些疑难、危重的病人,我都能清楚说出他现在的情况,并给予相应治疗。”
 
考虑到上周末有一位住院病人的家属情绪不太稳定,柴家科在听完每个病区汇报后,首先谈到如何处理医患关系。“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医疗质量问题,一个患者的救治,必须做到‘五个满意’:患者、家属、医生本人、同行、社会。这样的救治才能算得上成功。做到别人治不了的你能治、别人治得了的你能治得更好。”
 
“艺术性沟通交流”,柴家科反复强调着这7个字。“医者父母心,每个病人的个体素质和条件有所不同,在患病期间他的心理状态和言谈举止会发生一定变化,这要求一个医生不仅要有高超的医术,还要具备很强的沟通交流和心理疏导能力,只有病人对病情和治疗理解了,才能更好地配合。”
 
“每个病人的成功救治,就好比涓涓细流,汇集起来形成的大海就是学科的口碑,就形成了学科发展的舞台。每个人都要对这个舞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决不允许做出有损于学科发展的事情。”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亲身践行的。1997年初,已在美国从事了两年研究的柴家科,接到了单位领导和老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盛志勇的来信,希望他回国担当起学科带头人的重任。柴家科没有过多考虑,谢绝了国外导师的挽留,回到祖国,担负起了带领学科发展的重任。
 
当时的烧伤整形科,37张病床,年收治450人次,科研资金稀缺,人才队伍实力不显,学科发展陷入瓶颈期。多少个不眠夜,柴家科带领团队在病房、办公室、试验台前度过。13年来,病区由1个扩展至4个,床位扩展到200张,年门诊量由1997年的不足8000人次,攀升到2010年的6.5万余人次,年住院量攀升至2200余人次,13年的收治病人数超过建科53年总数的70%,外埠患者超过50%,甚至有慕名转诊前来求治的国外患者……
 
8点17分,专家门诊室,出门诊
 
日常交接班结束后,柴家科抓紧去了趟卫生间。他不想在出门诊的过程中再去,那样有可能耽误病人就诊。现在只有周一上午是柴家科出专家门诊的时间。很多外埠患者都是提前在上个周末赶到医院,然后周一凌晨排队挂号,他能够深切体谅患者的辛苦。
 
“对一名医生来说,出门诊是必不可少的。”柴家科说。
 
今天第一位就诊患者是从山西赶来的8岁女孩妞妞,脖子部位由于烧伤留下了明显疤痕。柴家科仔细地用手摸了摸疤痕处,低下头对妞妞说:“不要着急,通过治疗,妞妞会更漂亮的。”
 
柴家科向妞妞母亲详细地讲解了一种“皮肤扩张术治疗”技术,通过选取瘢痕周围正常皮肤,在其下置入适当容量扩张器,然后再注射生理盐水扩张,经过2~3个月后便可以将扩张皮肤覆盖到缺损区,消除瘢痕组织,从而实现美容的效果。
 
“我建议你们先在这里置入扩张器,然后再回家到当地进行生理盐水注射,咱们随时保持联系,然后等孩子暑假时来医院治疗。”这样不仅可以节省病人的费用,还不至于耽误妞妞的功课。
 
母女俩道谢转身离开时,柴家科看到这位母亲的钱包从外套中露了出来,随口叫住她:“医院也会有小偷,还是注意点为好。”
 
整整一个上午,柴家科接诊26名病人,还不包括3名复诊病人的咨询。放在左手旁的水,他忘了喝,直到出完门诊才一口气喝了大半杯。
 
柴家科认为,烧伤学科像是一项系统工程,“挽救生命—恢复形态—重建功能—走向社会”就是这项工程的链条,这其中有大量问题需要研究、实践、再研究。“只是救了命,根本没有完成治疗过程,如果病人容貌得不到改善,融入不了社会,治疗过程依旧没有完成”。
 
对于医德医风建设,柴家科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医德医风建设不仅仅是拒收红包、微笑服务的问题,而是能够真心真意地为患者着想,切实解决治疗难题。
 
“精医尚德,敬畏生命”,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柴家科带领团队向危重烧伤救治的“皇冠”——烧伤脓毒症发起进攻,进行了一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后,显著提高了烧伤脓毒症的救治水平。
 
此外,他们还在毁损性组织缺损和畸形的修复、新型创面修复材料等多项烧伤领域难题作出了成功探索,研究成果也获得了国际同行认可,国际烧伤学会前主席Herndon主编的烧伤医学巨著Total Burn Care等,多次引用他们的研究结果;而有关烧伤脓毒症治疗措施的研究成果,更是被著名微生物学家Church评价为近50年来烧伤救治领域取得的具有实质意义的进展之一。
 
12点42分,午餐、简单休息
 
午餐的时间,柴家科来不及去职工食堂吃饭,而是叫了一份外卖。记者不忍心再占用他中午简短的休息时间。
 
14点,会议室,博士预开题
 
“你研究的可行性在哪里?国内外研究进行到什么程度?创新性又在哪里?解决了临床上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在听完两名博士生的预开题报告后,柴家科提出一系列问题。
 
柴家科打了个比方,科研离开临床,就像鱼儿离开了水,没有了生存的根基。“转化医学的理念必须时刻体现在专业发展中。”
 
他举例说,危重烧伤的救治需要异体皮覆盖创面,然而异体皮存在传播病原微生物的风险,尽管如此,异体皮的来源亦受到限制,如何解决上述两方面的难题,他们进行了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成功研制出覆盖创面救治病人生命的异种皮,不仅获得了异体皮创面覆盖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异体皮传播病原微生物的弊端,解决了病人的实际问题。
 
为了让博士生研究的选题更科学严谨,柴家科通常先组织预开题,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还有两周一次的工作进展汇报,大家一起讨论。“把每个人懂的那部分拿出来,汇集在一起,就成为整个学科的优势了。”
 
每年都有很多人报考柴家科的研究生,柴家科在面试时,都会问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报考研究生?想做点什么事情?干烧伤很辛苦,作好准备了吗?
 
作为烧伤科的带头人,柴家科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来抓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若今年不抓,明年或许还可以吃老本,后年就会直线走下坡路。”
 
平日里,柴家科经常用“五个特别”的精神要求科室人员。“烧伤都是急茬儿,特别是在处理批量烧伤的时候,更需要我们具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
 
如今的烧伤整形科枝繁叶茂,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一批年轻骨干已经开始担负学科发展的重任。他的学生中,已经有多位担任科室副主任,4位成为硕士生导师,9位单独带组担任主管医师以上职务,为学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16点30分,病房,常规查房
 
博士预开题后,柴家科又赶到病房查房。他把烧伤科的危重病人病房称作“ICU里的ICU”,习惯用“危重中的平稳,但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来概括这里危重病人的状态。
 
“有时候,一个大面积烧伤的换药,不亚于其他科室的一个手术。因为只要创面一天不封闭,并发症就随时可能发生,便直接危及患者生命。”
 
柴家科坚守治疗必须深入床旁的原则。尤其在对一些危重病人的抢救过程中,在一些检验结果出来之前,或者检验结果与病人的临床表现不相符时,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就取决于细微的床旁观察和临床经验。
 
倾听患者声音是柴家科到每一位患者病床前巡诊的“必备环节”,然后他再询问管床医生现在的治疗方案,而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
 
战士小吴在一次救火过程中不幸大面积烧伤,几天后转诊到这里。柴家科迅速组织医护人员成立了特医组、特护组,全力抢救。当时小吴正高烧不退、呼吸困难,而相关检验结果还没有回来,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只能采用降温、上呼吸机等相应的治疗,柴家科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这是一种细菌的感染,果断采取了相应措施。小吴的高烧慢慢退下,神志渐渐恢复,而柴家科这一夜便守在ICU,挽救了小吴的生命。
 
其实,吃住在病房对柴家科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不是他不想家,而是他更放不下那些处于生死边缘的病人。
 
柴家科在查房时,经常会针对某一特殊的检查结果或者临床表现,向管床医生提问:“为什么出现这种症状?现有的手段能否解决?如果不能解决,我们能做什么工作?是不是需要开展科学研究?”
 
正是这种超强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近10年来他们在临床上开展了30余项新技术新业务,造就了他们99.80%的总治愈率,半数致死面积(LA50)达98.97%,居国际领先水平,30余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地方政府点将主持并圆满完成重大抢救任务。在2006年黑龙江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35名烧伤森警官兵的救治过程中,他们高标准落实了胡锦涛主席提出的“零死亡、低伤残、早康复”的指示。
 
18点42分,回家
 
家,对于柴家科来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感,是歉意,还是感激?一时间,柴家科也不能准确表达。
 
摆在家里书橱中的各种荣誉,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柴家科觉得,这是褒奖,更是压力与责任。不过,“首届中国医师奖”是柴家科十分看重的,因为他觉得那是社会各界对他医生本职工作的一种肯定。
 
晚饭后,柴家科又开始了处理邮件、修改学生论文等工作。他说,这个时候心里最安静,可以好好地思考学科建设与科室管理等方面的事情。
 
而到底在繁重的工作中,柴家科是什么样的心态呢?或许,挂在他办公室墙壁上“观海听涛”的一幅字能透露出他的心境吧。
 
《科学时报》 (2011-3-30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