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娇 石磊 来源:《科学》杂志 发布时间:2011-12-26 12:53:14
选择字号:
丁仲礼:我们需要用一种公平方式来分配碳排放权

碳之沉重:中国排放了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统计错误将推翻全球排放估计。

众矢之的
项目主任丁仲礼质疑有关气候变化国际共识的某些方面
图片提供:石磊/《科学》杂志

与2009年哥本哈根峰会中国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一样,地质学家丁仲礼怒火中烧地返回祖国。这次饱受争议的会谈并没有找到解决如何来合理地控制二氧化碳(CO2)排放的方法。一些观察家指责中国、巴西和印度等新型大国拒绝绑定减排。丁仲礼与其他的同胞们却对他们所看到的不公平而愤愤不平。“1990年以前,发达国家排放了如此之多的二氧化碳。他们应当为此做些什么。”丁仲礼表示。“我们需要用一种公平的方式来分配排放权。”
 
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被证明是很难找到的,而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过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为了各国能达成共识,中国正在通过关闭低效率的燃煤电厂和限制能源消耗来加紧大幅降低能源强度。近日,国务院批准一项方案推动低碳能源并在2015年前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17%。然而这些努力掩盖了中国的碳收支表上巨大的不确定性:究竟这个国家排放了多少二氧化碳同时其国土范围又吸收了多少。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副院长,丁仲礼正在领导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旨在回答这些疑问。在紧接着哥本哈根会谈之后的给温家宝总理的一封信中,丁仲礼建议中国对气候科学和排放监控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结果就是刚刚启动的一项为期五年近8亿人民币的项目,该项目将编制一份二氧化碳排放清单,探索碳封存以及中国如何适应气候变化,调查气候响应是如何提升温室气体水平的。该项目将涉及来自20多个中科院研究所和4个其他的政府部门的几百名科研人员,包括负责经济计划的实权部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项目的启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今年早些时候,丁仲礼试图为项目寻求广泛的支持时遭遇到了来自其他部门的阻力。部分原因是丁仲礼公开的挑战有关气候变化的科学共识的某些方面,比如是否当前一致的目标——比如控制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在450ppm以下并限制全球平均温度上升2摄氏度——是有意义的。丁仲礼认为气候并不会象模型预测的那样对二氧化碳水平的上升如此敏感。“如果看看过去200年里的数据,你会发现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他表示。在2010年3月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时,丁仲礼曾直率地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使用计算机模型预测温度上升比作算命先生盯着水晶球。
 
一些中国的科学家质疑丁仲礼的动机。“通过怀疑IPCC的发现来达到缓解中国减少碳排放的压力并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位IPCC中国籍委员表示。但丁仲礼坚持认为,新项目是一个纯粹科学的工作,它将显示中国对严肃的气候研究的承诺。
 
经过几个月的内部讨论,中国的科研界已经大规模的集结到这个项目周围,该项目已经逐步发展得比丁仲礼的初衷更广更雄心勃勃。一个主要的新目标就是利用中国本土的超级计算机和卫星影像加强气候建模能力,进而调研温室气体排放是如何影像气候变化的。
 
科学家们也将试图全面地计算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该项目将计算各个经济领域的排放情况,这依托研究人员来搜集诸如建设、农业、采矿等各个类别的能源使用数字。丁仲礼表示,这些碳数据将被编译成一个国家级数据库,并提供给发改委,发改委将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报告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北卡罗莱纳州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环境学家Gregg Marland表示,我们欢迎对中国的排放更好的了解。Marland还是IPCC2006年国家排放清单的主要作者。在一份2008年的分析中,Marland和他的同事们断定,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估计可能被低估了20%之多,与此对比的是,美国的数据最大的误差不超过5%。Marland表示,因为中国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都多,任何一个大的错误都会造成全球总量的偏离。“中国的排放量如此巨大,所以这至关重要,”他表示。
 
丁仲礼希望该项目也将说明中国的国土范围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并确定封存地点。包括此前被低估的那些比如沙漠和卡斯特形成物等在内,中国的碳汇被认为每年能吸收2.6亿吨二氧化碳——大致相当于美国的总量。中国希望能在2020年前通过保护和造林将整体碳汇增至4.16亿吨。为了确定这些数字,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们将分别到上千个网站上去搜集大气数据。其他小组将审查中国的六个大规模造林项目以跟踪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这是自然沉降的主要方式。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能源专家庞忠和与丁仲礼有着一样的观点,认为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度的上升间的联系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他表示这个项目将帮助引导中国的气候政策。举个例子,如果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低估了其碳汇的存储容量,气候谈判代表就可以要求修订,因为中国排放量的较大一部分都被抵消掉了。
 
该项目确实会给谈判代表更大的科学影响力。在未来的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的谈判代表将能把更高质量的数据带到谈判桌上——一个贡献就是将“增加他们的议价能力,”物理学家Feng An认为,Feng AN是位于中国北京和美国加州洛杉矶的能源和交通运输创新中心的执行主任。
 
丁仲礼充分意识到国际社会可能会对这个项目持怀疑态度。然而,他表示,“最重要事情是收集足够的数据。”至少在这一点上,是毫无疑问的。
 
(李娇是北京的一位撰稿人。Ni Wei协助报道。)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