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31 8:30:43
选择字号:
实验动物资源缺乏成科研“软肋”

 
图片来源:温州网
 
□李惠钰
 
实验动物,这些为人类健康付出生命的“活试剂”,如今已是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实验动物资源也成为 研究“大军”的必备“粮草”,然而在我国,这部分科研“粮草”的供应形势却不容乐观。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张连峰在10月20日举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实验动物与 研究”中给出了这样的数据:世界各地共培育着200多个种,共计26000多个实验动物品系,其中有2607个为常规品系;而在我国,实验动物只有30个种,共计2000多个,常规品系仅103个。
 
面对发达国家巨大的资源优势,多位专家在论坛上纷纷表示,实验动物资源的缺乏和多样性的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 研究与应用的瓶颈之一,只有加强资源开发的力度,才能为我国 的发展提供长期的技术支撑。
 
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
 
由于实验动物资源对 、医学、药学以及对人口健康的重要作用,许多发达国家竞相将实验动物作为战略资源进行大规模投入。目前,美国已经建立了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实验动物、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资源中心和生产供应中心,保存了全球60%以上的实验动物资源。
 
在我国,虽然国家也建立了相关的种子中心、种源基地和遗传小鼠资源库,培育出一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动物品系,但所拥有的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差距较大。
 
张连峰表示,国际上已经具备的实验动物物种有200多种,而我国只有30种左右,其中在常用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豚鼠、兔、犬等方面缺口最大。
 
“以小鼠为例,国际上已经具备的小鼠品系,包括常用品系、自发突变品系和基因工程品系在2万种以上,我国只有2000种左右。”张连峰说,在药物研究、疾病机制研究等方面所需要的实验动物品系上,我国与国际还相差至少5000种。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研究员岳秉飞也给出类似的数据,他认为,单从数量上讲,在基因剔除动物模型资源方面,我国和国际相比是1:20,在用于重大疾病机制研究的动物模型方面,我国与国际相比是1:8,差距比较明显。
 
“另外,国外一些营利性公司还通过基因打靶和基因捕获技术建立的基因修饰小鼠胚胎干细胞在4万种以上,几乎涵盖了小鼠60%的基因。”张连峰说。
 
资源缘何缺乏
 
我国对实验动物资源建设的重视程度一直就没有减弱,早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就分别在北京、上海设立了国家啮齿类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在上海、苏州、广东、黑龙江等地建立了国家实验兔、猴、犬、禽类等种子中心;投资建设了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各种基金也投入大量资金创制基因工程实验动物。
 
然而即使是这样,我国实验动物资源依然不能满足科研的需求,在 研究领域中,从国外引进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仍占主导地位,如BALB/c 小鼠、C57BL/6小鼠、ICR小鼠、SD大鼠、Wistar 大鼠、Hartley 豚鼠、Beagle犬等。
 
为什么实验动物资源依旧缺乏?岳秉飞分析,原因之一在于研发力量太薄弱。他表示,实验动物资源研发需要较大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由于科研经费资助偏少、缺乏连续性;研发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力量不强。致使许多有开发前景的资源无法进行系统研究和标准化,研究成果也没能转化为有效资源。
 
其次,由于受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实验动物资源引进设置障碍,使得一些急需的实验动物品种品系无法引入。
 
第三,我国实验动物资源信息量不足,资源数据库也不完善,影响了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共享。在2003年调查的680个单位中,仅有6.5%的资源单位建有网站,其中建立数据库的仅占6.8%。
 
第四,实验动物生产规模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岳秉飞认为,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实验动物产业化逐步形成规模,虽然年供应量达1900万只以上,但总体上规模化、社会化程度低,自繁自用的居多。以常用的大小鼠为例,年产100万只以上的单位仅有几家,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供应网络。
 
弥补“软肋”的对策
 
“实验动物资源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持续的支持,有些重要的资源,不是一个两个项目就能解决问题,而是需要多年的努力才能建立一定规模。”针对国家对实验动物资源的经费支持情况,张连峰认为,我国需要集中财力和人力先行发展,在2~3个五年计划之内,才能迎头赶上国际水平。
 
另外,只有研究经费,没有政策性资源维持经费,资源也很难保留下来,张连峰表示,实验动物资源是公益性、非营利性质的事业,需要政策性支持才能维持。
 
政策扶持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专家的认同,岳秉飞认为,国家还应该制定有利于实验动物资源共建、共营、共享的政策法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还要加强实验动物资源整合和共享体系的建设,更要培育产业化集团。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志伟针对实验动物的产业化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在目前国家GLP规范和实验室认可规范的基础上,企业内部应进一步完善实验动物生产及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体系。另外,还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快实验技术服务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满足实验动物产业全球化的要求。
 
《科学时报》 (2011-10-31 B3 视界·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