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10-31 7:24:50
选择字号:
中国工程科技论坛专家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理事长杨焕明:
 
基因组学与动物克隆是 史上的里程碑
 
大部分生物的生命密码,存在于他们携带的DNA中,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生命活动。人类的生命密码就存在于人类携带的DNA,遗传学家称之为基因组,它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类的美丑、健康与疾病、年轻与衰老等。
 
人类基因组第一张草图发表至今已有10年,这是一件十分伟大的事件,6个国家共同参与,花费了13年的时间,投资近30亿美元,才只是分析了一个欧洲人的基因组。而今天就不一样了,华大基因一天就可以分析100个人的完整基因组,因为我们的理念是,生命是数据的,生命是序列的,数据化是21世纪 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我们也坚信,基因组会为人类带来 的进一步繁荣。
 
“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动物克隆是 史上两个重要的里程碑。自从多利羊诞生后,很多哺乳动物的克隆也陆续取得了成功。动物克隆的本质是细胞的“重编程”。作为细胞水平和个体水平的桥梁,它将与基因操作、干细胞、合成生物学结合在一起,使21世纪真正成为“生物学的世纪”。人类基因组草图完成后,我们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是如何读懂这本记载生命密码的巨著。
 
以基因组学提供的数据和知识为理论背景,以手工克隆技术支撑,华大基因已经建立了动物克隆平台,主要研究动物疾病模型和家畜改良,致力于为人类疾病机制和治疗手段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工具。
 
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所长钱军:
 
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在我国,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实验动物生产、使用的监管制度与生物安全体系,生物动物在生产、经营和使用等过程中,生物安全观念淡化、防范意识薄弱,造成了很大的生物安全隐患。因此,积极探索加强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管理,建立实验动物监管制度和生物安全体系,消除重大动物疫病防控隐患,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环境等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
 
如何加强我国实验动物的生物安全?我认为,第一,应加强实验动物的出入境管理,建立出入境实验动物隔离、健康观察和检疫制度,规范实验动物引进、出口的卫生要求,对有生态入侵隐患和重大传染疾病携带嫌疑的外来实验动物严格禁入;第二,要全面实施实验动物生产与应用标准化系统工程,这也是防范发生生物安全事故的最根本途径,必须加快全国各省区实验动物生产条件、质量及应用条件的标准化;第三,要严格实验动物生物安全控制,实验动物应从具有生产许可证的单位购买,并索要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及实验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第四,还应加强实验动物疫病,尤其是人兽共患病的研究和监测,提高学术水平和强化研究;第五,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监管力度,利用各种媒介,普及实验动物生物安全防控知识,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医药创新研究的前沿
 
人类疾病动物模型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理表型的一类动物。疾病动物模型研究是实验动物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服务于医药创新研究的切入点。迄今为止,人们通过各种手段已发现、研制和培育了数百万计的疾病动物模型,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
 
利用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优越性有很多,首先,它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排除复杂因素。其次,还可以克服人类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和发病率低的弊端。第三,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具有可比性、可重复性的,从人体不易获得的疾病材料。
 
现代药物的研究更加注重整体,疾病动物模型和实验动物是最好的系统研究和评价药物的作用机制、代谢、毒理的系统。新发再发传染病研究同样需要易感实验动物、传染病疾病动物模型、免疫相关基因动物模型等资源的支持。
 
据统计,近50年中产生的51项医药研究重大突破性成果中有22项是利用动物模型研究获得的。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设立以来,到2010年为止,有68%的奖项直接涉及动物或实验动物,共计25种动物,累计使用122次。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已成为生物医药创新和转化医学不可缺少的支撑条件,为人类疾病防治和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常务副所长
 
严卫星:实验动物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
 
相信大家对2008年在我国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仍然记忆犹新,首先来回顾一下处理这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全过程。首先,我们要对三聚氰胺进行风险评估,通过毒理学的方法对其危害进行识别和特征描述,确定了三聚氰胺的每日耐受摄入量(TDI)。这个健康指导值的确定是通过一个90d喂养动物实验来推导出来的,而这个动物实验所用的动物就是大鼠。
 
可以说,实验动物与食品安全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近几年,随着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瘦肉精猪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在可预见的将来,动物实验仍然是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危害识别和危害特征描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常做的动物实验包括急性毒性实验、遗传毒性实验、亚慢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和致癌实验。要进行这些动物实验自然离不开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和兔等。这些实验动物终生生活在实验条件下,完全不同于其他的动物。试验时对这些实验动物的选择有很多种,首先是实验动物物种的选择,其次是品系的选择,第三是微生物控制的选择,最后是个体的选择。但是,无论是哪种选择,将实验动物数减少到大家一致认同的最小量,用最少的实验动物来获取最多的信息是一个必然趋势。
 
国家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德明:
 
“十二五”应重视实验动物的福利建设
 
实验动物福利是指善待实验动物,即在饲养管理和使用实验动物活动中,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实验动物能够受到良好的管理与照料,为其提供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保证健康所需的充足的食物、饮用水和空间,使实验动物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伤害、饥渴、不适、惊恐、疾病和疼痛。
 
在我国,快速发展的生命科技与滞后的不完善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管理制度已极不相适应。实验动物福利伦理理念及其审查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很多人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它却直接影响着实验动物行业的健康发展和 领域的相关研究结果及学术上的国际交流,甚至对国家相关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加快立法研究和法制标准建设的步伐,应通过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多手段的统筹解决战略,提升法制化标准化综合管理水平,提高我国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水平,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声誉,展现古老东方大国在实验动物福利伦理领域的良好形象。实验动物工作者应推动我国实验动物立法的进程,完善实验动物福利伦理审查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实验动物从业单位的福利伦理审查和IACUC的管理体系建设,促进我国实验动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系副主任陈振文:
 
野生动物是实验动物的重要来源
 
我国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我国约有脊椎动物6266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许多物种具有经济、药用、观赏和科学研究价值。有些野生动物已经或正在进行实验动物化研究,如灰仓鼠、东方田鼠、树鼩等。通过对野生动物的驯化,从中筛选出具有潜在生物医学研究应用价值的品种,进行实验动物化培育,成为新的实验动物来源。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野生动物是人兽共患传染病的主要携带者和传染源,某些重大传染病研究和监控依赖于野生动物。其次,野生动物中许多独特的行为和习性为揭示自然、进化和生命的奥秘提供了实验材料。而野生动物的某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也为人类疾病研究提供了天然模型。
 
但是,由于许多野生动物严重濒危,以及我国科研人员缺乏对野生动物统筹安排的系统研究,实验动物化标准化成度低等原因,野生动物资源实验动物化进程十分缓慢。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我国应加快建立野生动物资源实验动物化的管理体,建立野生动物资源实验动物化种质资源中心,制定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质量控制国家标准,开展更多的生物学特性及相关研究,推动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发展。(李惠钰/整理)
 
《科学时报》 (2011-10-31 B3 视界·观察)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