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的“2010年中国留学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作了《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主题演讲,并提出了4点建议。
中国高教发展得益于开放
据相关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出国留学人数年平均增长25.8%,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267倍。出国留学工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广大公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
而据启德教育“国际教育研究院”最新分析,2010年,美、英、澳、加、法、日等热门留学国家在2009年相继发布的鼓励性新政将发挥持续的“吸引力”,随着国际竞争加剧,中国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国际重视,2010年又将是一个留学高峰年。
“开放对于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得益于开放。”周远清在演讲中提到,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是这个新时期的标志,这次的《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教育开放,坚持以开放来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我想在正式的文件里头,也算第一次明确提到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周远清说。
教育国际化是方向
周远清认为,教育国际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教育的国际化当然需要加大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还有更深层次、更广泛的意义。他为此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教育国际化首先是一个视野问题。“提高教育国际化的水平,首先要提高我们的国际视野,站在世界的高度上,面向世界来制定我们改革发展的目标和规划。”周远清建议,要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要高度重视和经常研究经济全球化的动向、世界科学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动向,要借鉴先进国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培养在国际上有竞争能力的专家学者,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人才。
第二,要融入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中。周远清说,大学要走出“象牙塔”,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密切联系经济社会的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国际化就要求我们进入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循环,要为经济全球化服务。我们的大学要去研究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它的走向,以及我们应有的对策。
周远清说:“1997年的亚太金融危机,现在的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国际流行性流感,‘中国制造’等都很值得我们去关心、去研究。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国际知识,要关心国际事务的发展,要关心国际的动态。学校应该起到国际事务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周远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密切关注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为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必要时,要把最好的学生送到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地方去学习。
第三,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世界。“我们要花大力气去研究世界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成果。我感觉到,多年来我们派出留学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更多的是去国外学习科技学科专业的知识,而学习教育、教学的较少,更少去研究所在国家的文化传统。其实国际交流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引进和交流世界优秀的文化,并使之与中国文化融合起来,成为一种和谐的文化。在今后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更多地研究并吸收世界各国的文化成果,同时也向世界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并使之融合。大家共同来建设和谐世界。”
周远清表示,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大学是一个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场所,特别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人来完成这样的任务。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将会引领世界潮流,但和谐世界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
第四,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周远清认为,一个国家的教育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离不开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更离不开教育的传统、文化的传统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所以任何国家都有自己发展教育的道路。
“我不同意‘教育要接轨’这个说法。”周远清认为,世界上的教育没有共轨。据他介绍,美国在吸收欧洲和世界教育成果的基础上走上了“美国道路”,德国也走上了有别于法国、英国的道路,日本的教育虽然吸收欧洲、美国的东西很多,但是仍然有自己的道路。“中国教育体制离不开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育既是国际化的,又是中国化的,既要有国际视野,又要有自己特色的教育体系,这就是‘国际视野,中国道路’。”周远清说。
(本报记者 孙琛辉 整理)
《科学时报》 (2010-5-4 B4 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