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志清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0-4-27 15:47:47
选择字号:
引进三五所国外知名大学 高教实验田广东暗破“冰”

2009年8月28日,东莞理工学院与麦克马斯特大学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备忘录。资料图片
 
指引珠三角未来战略发展、前途命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以下简称《珠三角规划纲要》)颁布已一年多了。
 
与其他“先行先试”的领域轰轰烈烈大干一场的气势相比,教育的“先行先试”悄然低调。
 
在中国教育普遍陷入反思的时候,《珠三角规划纲要》中的那几句话仍强烈地刺激业内人士的神经——
 
“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限,鼓励开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的智力引进和人才培养合作,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到2020年,重点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建成1—2所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大学。”
 
外界解读:这一次,中央给广东松绑放权了!广东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验田”。
 
一年回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底引进得如何了?它们在哪?
 
□东莞麦克马斯特大学已经上报,世界百强名校有望落户广东。一年回望,引进“3—5所国外知名大学”,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了两所的希望
 
□面对珠三角希望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强烈愿望,教育部在全国战略布局中积极加入了广东概念
 
□香港不少高校希望来内地办学,但如何维持每年的高投入,如何更符合内地规范,是巨大的考验
 
低调背后的“惊天动地”
 
东莞麦克马斯特大学正在紧张运作之中,如果一切顺利,那将是广东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重点引进的国外知名大学”
 
“到目前为止,因种种困难吧,大部分高校还是停留在项目合作上,如‘2+2’、‘3+1’等,这些中外合作共同培养的项目的确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一位熟知广东教育情况的人士这样描述现状。
 
但在这种表面的平静中,也并不是没有“惊天动地”。
 
“惊艳”首先来自东莞理工学院。
 
这是东莞的第一所本科院校,8年前才专升本,这既非一所重点大学,同时背后也无似广州、深圳、珠海这般的大学城为依托,怎么会是在这里?
 
但事实就是,东莞理工学院正在全力争取与世界百强名校、以工科见长的加拿大麦克马斯特(McMaster)展开实质意义的国际合作,他们的理想是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东莞麦克马斯特大学,将北美优质的教育资源“原装”引进东莞,以东莞为核心,辐射到整个珠三角甚至亚洲国家和地区。
 
更靠谱的是,经过两所大学从2004年至今的秘密酝酿商谈,现在双方已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这个月,麦克马斯特大学又有7人代表团来东莞考察筹备情况、商讨最后的具体实施细节。
 
据记者多方打听了解到,此次合作得到了东莞市政府、广东省政府的鼎力支持,并以省政府的名义上报教育部,进入了审批层面。如果一切顺利,那将是广东率先“重点引进的国外知名大学”。
 
对于此等好事,东莞理工学院院长杨晓西比较低调,在接受采访时他多次表示,“这个先不要讲,先做不说吧”。当年改革开放之时,广东人就是这种风格,其背后也意味着种种不可预测的风险。
 
但中山大学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FINUCI)五校合作成立的中山大学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可能就没有这样的担忧了。
 
去年末,在中法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中大校长黄达人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FINUCI)牵头学校——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综合理工学院——PaulJacquet校长在协议书上郑重签字。对于广东的中外合作办学来说,其实这是一个具有破冰意义的历史时刻。但遗憾的是,媒体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据了解,中法核工程与技术学院希望在民用核能领域建一所高水平的教育机构,利用双方特别是法方精英教育资源,为两国培养将核能应用于民用领域的高资质工程师。学院引入法国精英学校预科教育体制,以法国工程师培养的条件和质量为基本要素,课程由法方提供方案。
 
也就是说,从这个学院“出口”的学生质量标准和法国的学生是一致的,学生要掌握必需的法语,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在三年精英学校预科阶段和三年工程师阶段的最后一年,学院都将对每位同学进行更为严格的学术评估。
 
今年9月,100名六年制本硕连读的学生就将入读此学院。这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精英教育”的回归,也是中国大学向世界开放、与世界融合的一个范例,只是,这样的范例还太少。
 
“3—5所国外知名大学”,起码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了两所的希望。
 
中国战略的广东落子
 
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两个中外合作办学“样板”全部布局长三角,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可能会牵手纽约大学,以工科见长的麦克马斯特大学显然正契合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
 
众所周知,在中国,经过教育部正式审批引进的世界百强名校主要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一所在宁波,一所在苏州工业园内,两个“样板”全部布局长三角,引进的都是欧洲名校。
 
由于长期担任“国际大学校长协会”的执行理事和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这些年来,杨福家先生几乎踏遍了从诺丁汉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所有世界顶尖名牌大学的校园,也成了许多校长的朋友。正因如此,这位中国历史上首位出国执掌世界名校的华人非常希望把国外高等教育的一些成功做法带回中国。
 
现在的宁波诺丁汉大学已在中国考生中享有比较高的声誉,而浓郁的英式校园氛围也让人耳目一新。
 
杨福家校长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宁波诺丁汉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当时由浙江万里集团(旗下浙江万里学院)出资建设,英国诺丁汉大学负责日常教学,并将宁波诺丁汉大学作为它的中国校区参与合作办学。他兼任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校长,这符合中国法律的规定,但执行校长一定是由英国人担任。
 
“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宁波诺丁汉大学以相同的标准教学、授予相同的学位,整个system都是英国的,这是我一直坚持的东西。”在杨福家校长心中,办大学,质量和信誉始终是第一位的。而中国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就要“原装”引进,真正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制度。
 
同样布局在长三角的西交利物浦大学是苏州工业园内一道风景。与宁波诺丁汉大学弱强结合不同的是,西交利物浦大学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强强联手在苏州合作创立的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鲜明特色的新型国际大学。这是一所更侧重于工科的大学,全英文教学,教学标准按照英国利物浦大学的标准执行,所有教授面向全球招聘,外籍教师占70%左右,为长三角培养优秀的理工科人才。
 
也正因如此,教育部可能希望珠三角也有所作为,特别是《珠三角规划纲要》颁布之后,面对珠三角希望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的强烈愿望,教育部在全国战略布局中积极加入了广东概念。东莞理工学院可能就是在这个合适的时候作出了一个合适的决定。
 
虽然东莞理工学院非顶级名校,但背靠的是全球制造业名城东莞。在这里,有1万多家外资、合资、民资企业,它们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考,而早已国际化的市场游戏规则也急需国际化的创新人才。显然,仅仅依靠本土的培养是难以满足市场的巨大需求。
 
以工科见长的世界百强名校麦克马斯特大学显然非常契合珠三角转型升级的战略需求。
 
而据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战略布局中,作为金融中心的上海可能会引进纽约大学来合作办学。这所美国唯一坐落于纽约心脏地带的名校的商学院蜚声全球,是纽约金融中心的人才库、智库,当纽约大学与上海这两个顶级的元素交融合作,将会产生怎样的能量?人们拭目以待。
 
UIC制度破冰的先锋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UIC是香港高校离岸办学的一个里程碑,是在现行中外合作办学规范下的“打擦边球”,但办学经费的困扰始终伴随
 
虽然到目前为止,广东还没有一所像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这样的中国与外国合作的大学,但是,在珠海大学园区内,却有一所教育部特批、香港与内地首个且是唯一一所合作的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
 
创办五年,去年年底,首届200多名毕业生赴港,在香港浸会大学礼堂和其他学生一道,从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兼UIC校长吴清辉手中接过学位证书。
 
这一郑重的安排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不论是在香港读还是在珠海读,“浸会”的出品是一样的,同样的国际标准课程、同样的全球招聘教师、同样的全英文教学、同样不低的淘汰率,唯一不同的是,UIC的同学不仅可以拿到香港浸会大学的学士学位,还可以拿到UIC的毕业证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UIC是香港高校离岸办学的一个里程碑。
 
据闻,因为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的大力支持,才有UIC当年得到教育部的特批。作为UIC校董会主席、北师大著名教授,许嘉璐先生曾表示,大陆高等教育面临的不是量的问题,不是钱的问题,是改革的问题。UIC正是他思考、研究和推动国家整个教育改革的实验田。
 
在这块实验田里,有着常人尚不了解的制度破冰。
 
例如校董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显然与内地高校“书记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所不同。“什么校长厅级部级,这些我都搞不懂。我只知道我们这里是校董会和学术人员组成的委员会治校,当时还任命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先生为UIC的校长和法人代表,这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UIC常务副校长郭绍棠从一开始就在珠海耕耘,几年下来,得失冷暖,体会很深。
 
其实,UIC的角色就是港校内地办学的探路先锋。因为香港高校拥有高度的办学自主权,追求学术自由和国际化,因而UIC走的路一开始并不平坦。
 
“招多少人,开什么课,收费标准是多少,在香港一般是大学说了算,但在内地就不行了,一开始大家都有点无所适从,物价局不知道该如何批准学费标准,收费标准还是向内地大学看齐,教育主管部门也不知道该如何分配学额,几年磨合下来,现在很多方面都比较畅顺了。”
 
不可否认,珠三角的人才培养落后于长三角。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上任广东后不久即赴UIC调研,他看后给出的评语是:你们这条新路就是把国外的教育体制和中国的文化国情结合起来的道路,既有国内高等教育没有的国外教学体制,又有国外教学体制没有的中国文化。”
 
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也非常认可UIC的探路,他说,“我们在真正试验一个新的突破。”
 
当时郭绍棠听了,内心觉得很温暖,毕竟这是很重要的官方认同。他说,UIC内地办学的经历其实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给香港高校来内地办学很多借鉴,但是现在,他们正面临着新的困惑。
 
“UIC这个孩子到底是谁的呢?你说私立吧,我们是两所公立大学的结晶,你说公立吧,我们又没有一分钱政府投入,既没有香港特区政府的资助,也没有得到教育部或广东省市的支持,完全依靠香港浸会大学一个多亿的投入在运作,可以说走得很辛苦,今后到底该怎么办?如果还是依靠香港浸会大学的投入,我想是不公平的,我也希望通过你们媒体呼吁,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广东省市政府能够拿出方案来帮助我们把试验进行下去!”
 
在珠海前往香港的轮船上,郭绍棠副校长讲得最多的就是对未来的担忧,毕竟有这么好的开始,毕竟很多不可克服的困难都挺过来了,他希望UIC可以走得更远。
 
港校热盼赴粤办学的前景
 
希望来内地独立办学是很多香港高校的愿望,但在目前国情下,这一条很难实现,是制度对人智慧的高度挑战
 
《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后,在香港高校中引来一阵热议,几大高校甚至召开座谈会进行研讨回应。
 
到2020年,珠三角希望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在这征程中,创新型人才的支撑必不可少,因而《珠三角规划纲要》明文表述“支持港澳名牌高校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举办高等教育机构,放宽与境外机构合作办学权”。
 
据全国政协委员、UIC副校长徐是雄透露,现在有兴趣来珠三角办学的香港高校有香港理工大学,准备去东莞,已与东莞市政府正式签订了合作意向书;香港大学,听说准备去深圳搞医科专业;香港中文大学,听闻没兴趣与内地某一所大学合作,而是想独立办学,这个可能与现行的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冲突比较大。
 
众所周知,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都是全球排名位列50强的名校,香港大学更是在全球排名第24位,在亚洲仅次于排名第22位的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也是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名校。
 
现在,关于香港理工大学落地东莞一事脉络最为清晰。东莞市副市长吴道闻表示,香港理工大学来莞办学将分两步走,首先启动以工商业界为对象的培训及科研项目,这个工作年内就可启动,而大家最为关心的第二阶段高等院校学历教育的全面合作,吴道闻副市长表示要等可行性报告出台之后才能开展,双方希望最终建成一所办学层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立足东莞、面向珠三角、辐射全国的具有国际水平的应用型大学。
 
“再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向你透露更多情况。”吴道闻副市长这样对记者说。
 
香港理工大学落地珠三角让外界议论纷纷,媒体猜测这所新型的大学会选址生态园或虎门的威远岛。而至于办学模式,香港理工大学唐伟章校长已表示,可能参照UIC的办学模式,那就意味着不论是在东莞读还是在香港读,将始终保持“香港理工大学”的品质,这也是香港名校来珠三角办学最为核心的意义。
 
但是,就在这种成功背后也有种种不容乐观的因素。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的规定,香港高校来珠三角办学必须找到一所当地的高校合作,那么,香港理工大学在东莞和哪所高校合作呢?是东莞理工学院抑或是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不得而知。
 
其实,希望来内地独立办学是很多香港高校的愿望,它们认为,保持高度的办学自主权是保证高质量的前提,但是在目前国情下,这一条很难实现。不仅如此,还有难以启齿的问题。那就是钱。
 
据了解,现在香港名校来珠三角办学,珠三角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叫当地政府出资十几个亿,拿一两千亩土地并不是太困难的事情,难就难在大学开办后的维持上。在香港,高校生均拨款每年达到十多万港元,而我们这边的生均拨款最高的深圳、东莞的大学也只是两万多元,省属高校只是数千元而已。
 
没错,合作机构需自负盈亏,而港校海外招聘的教师、与国际接轨的薪酬、优良的品质,决定了一方面需要政府投入高昂的生均拨款,另一方面,它的学费也是昂贵的。这不仅需要我们的物价部门的收费价格审批需与时俱进,先行先试,而且,随后每年的高投入始终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听闻东莞正积极考虑引进民营资本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未尝不是一条路子,但具体怎么做才更符合内地的规范,这已成了现行制度对人们的智慧的高度挑战。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