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南澳I号”里整齐排列的陶瓷
考古队员正在做简单的清洁工作
南澳I号里打捞出来的铜器
昨日,记者登上“南天顺”打捞船见证出水文物。“南澳Ⅰ号”古船遗址抢救性发掘自4月上旬重启以来,现今已出水有近千件文物。其中,除大量散落的陶瓷器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当时明朝禁运的一摞摞铜板及串串凝结在一起的铜钱,“南澳Ⅰ号”涉嫌走私有了进一步佐证。
国家水下遗产保护中心“南澳Ⅰ号”考古现场领队孙键还透露,经过探摸和清淤,目前“南澳Ⅰ号”一侧船舷已经初见端倪,水下考古队员还在遗址当中发现疑似铜炮的物体,“南澳Ⅰ号”很可能是一艘武装商船。
探访清理现场
一个上午出水百余件文物
昨日清晨,汕头南澳岛“三点金”海域浪微风轻,记者顺利登上“南天顺”打捞船见证出水文物。据了解,仅昨天上午就出水了百余件文物,记者上船时,几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正在忙碌地用工具对这些文物进行冲洗清理。
记者看见,这批出水的文物几乎全是瓷器,大小尺寸不一,上面都附着污泥和水生物。一块严重被锈蚀的铁,颜色发暗,被摆放在角落显得最不起眼。这块铁很快引起了登船记者的注意,纷纷在猜测它的“真身”,考古人员认为这块铁原本是叠在一起的几个锅。
先是用海水进行冲洗,再用简单的工具清理附着物,三四名文物组的成员很快完成了对这批出水文物的初步清理。“全都是外销的生活用品,但又各有不同。”一名文物组工作人员逐一点着甲板上的文物对本报记者介绍说。
昨日上午的自然条件仅允许考古人员进行了一次水下打捞。出水的文物里,一个略有残缺的青花凤凰牡丹盘引起了文物组成员的注意,它被认为是目前出水的瓷器中较为独特的一件。“首先,它的器型跟此前出水的青花瓷盘很不一样,瓷胎薄、白,釉色深,工艺明显比其他的瓷器好。”文物组的一位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在目前出水的近千件文物中还少有发现,“接下来如有大量发现,这件凤凰牡丹盘可能是船货,否则可能是船上的生活用品。”
清淤临近尾声 “南澳Ⅰ号”侧船舷已现
经过水下考古队员的艰苦奋斗,截至昨日中午,重启不到1月的“南澳Ⅰ号”已打捞出水文物近千件。记者获悉,这些主要是在“南澳Ⅰ号”沉船表面及外围采集到散落文物。目前,“南澳Ⅰ号”表面的清淤过程已临近尾声,“南澳Ⅰ号”一侧的船舷已现。
“在船舷一侧,目前已进入了船舱发掘文物。但和人们看到电影中的海底探宝场景不同,‘南澳Ⅰ号’没有一个船舱入口能让考古队员潜入探宝。因为经过几百年的海水及泥沙压力,‘南澳Ⅰ号’的甲板已不复存在。”孙键介绍,“已出水的这批文物中包括陶瓷器和金属器等。瓷器的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及铜板等。”
据介绍,在已发现的文物中,其主要来源是福建漳州的窑口,少数为景德镇窑口出品。孙键说,随着考古发掘进入船舱内部,大批长期埋藏于淤泥之下的文物将会出水,因为有淤泥保护,它们将比现有出水的文物更完整。
揭秘
铜板铜钱和铜炮 这是一艘什么船?
“‘南澳Ⅰ号’很有可能是一艘武装商船”,昨日,孙键向记者透露,水下考古队员在对“南澳Ⅰ号”探摸和清淤时,已发现数量不止一件的类似铜炮、铜铳等物件。
“南澳Ⅰ号”上面武装了火炮并不奇怪。孙键表示,虽然在商船上装配武器保护,西方确实先于古代中国,但在明朝郑和下西洋期间,船队就已经装配有火炮等火器,只是郑和船队是和平使者,人们往往注意郑和时期明朝造船的发达,而忽视了火炮的犀利。其实,在郑和之后,不少进行远洋贸易的民间商船也慢慢装配了武器,用以自卫和抵御海盗。
在众多瓷器中,一块直径约60厘米、表面斑驳泛着铜锈的铜板引起记者的注意。“南澳Ⅰ号”考古现场文物组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铜材还发现很多。孙键也介绍,这些铜板是一摞摞堆积的,而考古现场还出水了为数不少的铜钱。“要不是走私,也是夹带,实际上从宋朝开始铜料已经实行了禁运,明朝万历年间更是如此。”
“因为已经凝结在一起,目前还不能断定这些铜板是成品还是原料,但当时的海上贸易贩铜出海是有可观利润的。”孙键说,明朝时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度,银两可以兑换大量的铜钱,而这些铜钱在海外很多国家甚至是作为硬通货来使用,铜料在国内的价格远低于东南亚甚至印度洋一些国家。
海上贸易者通过利差,可以贩运铜钱或铜材在海外换来更多的银两,赚取更高的利润。
昨日本报曾报道,在此次新出水文物中,有名为“贴塑龙纹罐”的器物与南澳博物馆中鉴定为元朝出产的器物极为相似。现场水下考古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认为这些酱釉的陶罐仍为明朝万历年间出品。孙键解释称,这一类型的器物事实上自宋元以来风格图案变化不大,明朝亦有类似陶器。
关注
“南澳Ⅰ号”
今年无望打捞船体出水
“9月、10月天气不好,船体打捞肯定要往后推,今年只能先做好准备”,孙键告诉记者。“届时,船体打捞会有几种方案报国家文物局和专家组讨论确定。包括,一是用沉箱整体罩住打捞;二是将船体分拆打捞;三是将船体用特种胶水粘牢后托出水面。”孙键称,目前三种方法都有实际案例可循。但目前对“南澳Ⅰ号”的海底地质结构尚不了解,未能确定打捞方案。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