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健 唐乐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09-7-20 12:55:56
选择字号:
学术不端事件诉诸法律少 学者呼吁建立学术界自律机制
 
最近几年,中国学术不端事件不断被曝光,级别也从地方性院校升级到全国名校。但记者从北京市海淀法院获悉,5年来法院受理的学术不端纠纷还不到10起。对此,有律师分析,学术不端难以靠法律制裁,有学者呼吁相关部门要加大制裁力度,建立学术界自律机制。
 
在北京某高校读硕二的陆某说,本科生论文太多,导师没工夫一个个仔细看,所以直接从网上下载就行,硕士生这么干不保险,得找专业书籍挑着、拣着抄。陆某说出了写论文的一个诀窍:本科生从网上抄,硕士生从书上抄,博士生以上得从外文书上抄。“外文书看得人少,所以最安全。”陆某解释道。
 
虽然学术不端在高校、学术界已呈愈演愈烈之势,甚至曝出了辽宁大学副校长、浙江大学药学院院长等一批影响极大的造假事件,但上升到法律层面的非常罕见。海淀法院统计显示,近五年,法院受理的学术不端纠纷还不到10起。海淀是全国最大的高校群体,有中央、市属及区属科研单位219个,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类成人高等院校和众多民办院校。
 
学术不端行为为何在网上曝光热闹而法院诉讼冷清呢?有关学者分析说:抄袭本来是件不光彩的事,因此如果发现抄袭,大多会内部消化,也很少有人花精力去打官司。
 
另外,现在每年刊发论文多如牛毛,许多人的论文即便是抄袭的,也很难被原作者发现。对于新近出现的抄袭外文著作,外国人很难知情,即使知道也要远赴中国来起诉,诉讼成本太高。
 
北京市东卫律师事务所戴福律师认为,法律的局限也放纵了学术不端风。我国著作权保护仅局限于“形式”,即文字、影像等,思想、观念等主观意识尚不在保护之列。而且如果被抄袭人本人不起诉的话,那么,抄袭人就不用负法律责任。戴律师坦言,我国法律对学术不端的惩治力度非常小,因此很难利用法律遏止学术不端现象。
 
链接 学者呼吁建立学术界自律机制
 
坚持学术打假的中国政法大学杨玉圣教授认为,知识产权观念淡漠、单纯的“量化”学术评价体制、存在严重缺陷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体制、权力和金钱等非学术因素对学术的干扰与侵蚀等问题,是导致我国学术不端的主要原因。他认为我国应该学习外国一些做法,一旦造假,此学者不可能再在原来的职位上任职,也很难再在学术界立足;他建议教育部兑现“零容忍”的承诺,对于学术不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姑息、不手软,建立起学术界自律机制。
 
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李女士也推荐了国外的一些做法——英国高校普遍使用资源丰富的论文库,只要输入关键词,基本能找到全部相关论文,从硬件上杜绝学术不端现象。她建议我国高校也能建立这种硬件设施。
 
更多阅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