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时报:谁来为学术不端行为“秋后算账” |
在相关法规制度不尽完善的时候,“秋后算账”必不可少 |
过去,北方农民常在一些村中小店赊买一些生活用品。因为北方的农作物每年只耕作一次,所以秋后作物收割后农民才有了经济收入,一年中欠下的账就可以在秋后还清了。这种到秋收后一起结算的方式被称为“秋后算账”。
农民用秋后算账的方式,来平衡自已一年中的所得和付出,是因为过去无余财可理,也没有理财的意识。如果换作现在,富裕些的居民就会量入为出,按自己的收入来规划一下哪些钱可以花,哪些费用必须省。即使手里没有多余的钱,按照现在的理财观念,“无财更需理,财从理中来”。
秋后算账让疏于计算的人在赊买时就心存顾虑,多数人不会大手大脚,以防在秋后收入不济,还不上账。
这就像是某种法律条文或行为规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际交往的复杂,各种规范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法律法规逐渐完备。哪些行为应承担什么后果罗列得非常具体,让人们清楚地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在没有这些详细的条文之前,该做不该做的道德区分,对或错的行为判断还是有的。
当这些法律法规不完善或人们没有这方面意识的时候,“秋后算账”必不可少。不能事前预算决算一下,事后则必须清算结算一下,要不然谁还会去踏踏实实种地糊口。
目前见诸报端的论文抄袭、考生篡改民族身份等事件中,网友或他人举报的占据绝对多数。7月18日,《武汉晚报》有篇《举报学术不端皆因“报复”》的评论,也细数了当前数宗学术不端行为中,当事人“却均言之凿凿称遭到了报复”。可见,不管是什么动因,事情被捅出是因有人举报。
据7月11日《京华时报》报道,中国科协在“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中发现,近半数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学术不端行为是普遍现象,“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和“一稿多发”现象相当或比较严重。认为“侵占他人成果”现象相当或比较普遍的比例更高达51.2%。有55.5%的科技工作者表示确切知道自己周围的研究者有过至少一种学术不端行为。
学术不端行为的比例如此之高,谈何原始创新,谈何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况且,仅就论文来说,不是刚刚有人设计出一套“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吗,该系统既然能检测学生的学位论文中是否存在问题,就应该也能检测那些博导、副校长们已发表的论文中是否也存在“不端”。检测并不是难事,至少可以用此系统“粗筛”一下,而为什么露出水面的,只是冰山一角。
店主会在秋后为赊账的村民算算账,如果店家只靠村民甲来举报村民乙,才给村民乙算账的话,那小店估计早就关门大吉了。但有谁来为学术界的学术不端行为秋后算账呢?只靠网友或他人举报,如果“民不告”,那是不是就“官不纠”了?
在相关法规制度不尽完善的时候,应该有人出来,为人们在规范模糊时期的行为算算后账。
《科学时报》 (2009-7-20 A4 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