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南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11-23 23:57:49
选择字号:
郑南宁:塑造中国精神,一流大学义不容辞
大学要服务社会又要与现实社会保持距离,作为社会理想而存在

 
郑南宁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温家宝总理在国庆60周年招待会上谈到:“再过40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到那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将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特殊的贡献,也必然会伴随着一种面向世界开放与包容的中国精神的成长。
 
“中国的一流大学在塑造这种精神的过程中必将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对大学来说意味着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同时,从人文精神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的使命。”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在日前举行的一流大学建设系列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走向开放与包容的中国精神——从一流大学需要卓越的教育教学谈起》的主题演讲。
 
卓越的教育教学要承载大学的人文精神
 
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它要承载大学的人文精神。
 
大学是一个充满个性和活力的生命体。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是这所学校代代相传的大学文化和学术传统风气、学生社团活动、卓越教师的个人魅力、同学之间的交流,还有校园里令人流连忘返的老楼旧屋。
 
什么是大学?讲得简单一点,这里会聚了一批德艺双馨的知识分子精英,他们倾心培养学生;这里有一群年轻人,学做人,学做事,他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地成长,师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获得终身受益的知识。“学贵得师,亦贵得友”,社会上其他任何一种知识传授的场所都无法取代大学的根本原因就在此。
 
本科生通识课程的组织和设置是大学人文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识教育要考虑社会体制和国情,要突出道德、人格、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还要考虑学生就业的多样性选择,许多学生就业并不局限于他所学的专业,有相当多的毕业生要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作用。学生还要有国际视野,要对世界各国文明有所了解,对不同文化有所理解。因此在通识教育中,不仅仅要向学生讲述中国的传统哲学,同时还要让学生了解西方哲学;不仅仅要有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还要有宗教方面的知识,因为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我们不能忽视宗教的作用,世界上一些民族或区域间的冲突都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大学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的分离。
 
通识教育应向大学生展现一个全新的对社会、对文明、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能够为学生带来批判性思维,带来更宽阔、更深层次的思考。
 
人文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独立思考和价值观的教育
 
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所大学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地位,同样也影响着社会优秀青年作为一种理想追求而会聚到这所大学。
 
一流大学要为出色的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和教学,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观的培养,否则会“误人子弟”。
 
独立思考是要培养学生追根究源的品格和理性究问的气质,是对真善美终极价值的执著向往,这是科学求真的精神,这也是大学教育教学最深刻、最高的培养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创新能力只是培养科学精神的一个方面,而非人才培养的全部。把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是一种片面的教育观。大学不仅仅是科学原理和知识创新的基地,也是社会民主文明和谐与社会道义的策源地,而一流大学的文化和人文精神更是社会发展的思想源泉,正如耶鲁大学前校长巴特·嘉马特所言:“大学教育乃是一个社会的心脏。”
 
具有人文关怀和科学求真精神的学生,他们走向社会成为领导者之后,有可能超越一己利益或各种狭隘特定利益的局限,从民族国家的更高更长远的公共利益出发来思考行事。
 
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育?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未来世界的强国,中国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应该在人类和平和经济繁荣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西方世界所独有,中国正在构建的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也正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而在这些基本价值观的层面,中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甚至可能发生冲突,这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要应对这个挑战,培养人是最根本的。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了解我们的国情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要让他们对当今世界的变化以及人类面对的挑战有更深远的认识。这就是大学应承担的历史责任。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并使学生了解我们中国的价值观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工作。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走了一条与西方世界迥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它的持续发展将会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社会民主制度,它符合中国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国情。因此要面对世界塑造一种开放和包容的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中国的一流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大学不仅是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的摇篮,而且要成为执政者的“智库”,要为执政者治理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实现卓越的教育教学,承载大学的人文精神,才能使大学真正成为国家的智力源泉和执政的“智库”。大学要服务社会,同时又要与现实社会保持一种距离,使大学作为社会的理想而存在。
 
大学既是传统又是未来。一所大学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成为老楼旧屋,但代代相传的先哲精神和大学文化使它依然充满着一种历久弥新的气质,依然使人们对这所大学始终怀持一种敬仰和想象。
 
大学是社会的灯塔。一个成熟的大学,应当发挥大学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社会发展及先进文化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和科技创新的基地,更是追求人文关怀的终极价值,成为人类社会公正与理想的源泉。
 
《科学时报》 (2009-11-24 B4 视点)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读后感言:

验证码: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