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万平 郭炜煜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9-8-11 8:40:09
选择字号:
包万平 郭炜煜:建设一流大学需要精神信仰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的大学应该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教育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这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大学开始向世界进军,准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1999年,北京大学正式启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提出了到21世纪初叶把北京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构想。一时间,国内诸多大学都纷纷表示,要在未来几年内加大资金投入,大手笔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的大学甚至排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就像期盼奥运会那样进行倒记时,仿佛世界一流大学登陆中国的时间指日可待了。
 
十个年头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并没有看到当初设想的美好结果出现。也许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机尚未到来,也许我们投资的资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也许缺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不管怎样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认识存在偏差,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面,大学要有大的资金投入,要有大楼,要有很好的硬件设施就可以了,致使大学办得越来越像工厂。在这里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大学软实力提升与大学精神的培育。
 
综观当今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它们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影响世界,是因为它们不但有世界一流的教师,更重要的是拥有世界一流的大学气节与精神,以及对自己大学精神弘扬与信仰的执著。
 
对大学而言,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文化力”,是无法替代的大学动力能源,只有信仰大学精神,坚守和弘扬大学传统,以大学的原本为使命,才能成就世界一流大学。
 
哈佛大学哈罗德·J·伯尔曼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对于大学来讲,“大学精神必须被信仰,否则会名存实亡”。当然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当下中国大学发展的精神遭遇。多元的文化交汇,众多新鲜的理论、时髦的模式、诱人的商品……充斥于大学校园内外,使人们无所适从,更使“成人”变为了一项十分艰难的过程,大学慢慢发生了异化。大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什么是大学,大学的出路在哪里……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冥思与寻求中,正如黑格尔所言的“超出了纯粹思维境界而纠缠于现实变化”。随之大学便是“丢心失魂”、“魂不附体”,“迷失”的大学失去了象牙塔的高贵品质和精神品格。这种失落用著名学者储朝晖的话概括,就是“真伪难辨”、“钱权横行”、“虚实不分”、“批判无力”。
 
当下,在各高校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时,诸多大学在总结学校发展历史、展望学校发展前景,再次提出了建设“高水平大学”或“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笔者发现,其中有很多大学已经注意到了大学精神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大学发展形成的独特精神与文化实现新突破,谋划新发展,建设“高水平大学”或“一流大学”。
 
哲学家查尔斯·L·坎默认为:“在把我们自己托付给某种世界观时,我们使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承担了风险。我们所投身的世界观将帮助我们解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利用生命的方式。”因此,大学唯有把自己托付给大学精神,把大学精神变成为大学的信仰,大学才会还原成为“理想的大学”。也唯有如此,大学才能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机构、传道授业的理想地和培养人才的营养室。记得在抗战时期,国内很多诸如西南联合大学之类的高校,在战火与硝烟中前行,被迫多次搬迁,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大学在经受了无数痛苦和磨难之后,不仅没有丧失大学的传统和特质,反而变得更加优秀和坚强,并且在这种对大学精神的固守和对大学本真的追求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进步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人们不禁要问:一所大学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几经搬迁还怎能有如此大的力量和能力引领社会发展?它既没有现代大学雄厚的资金和物质条件支持,也没有古典大学那样多的先贤和哲人。那么它靠的是什么呢?它靠的是对大学精神的信仰。这种信仰的意义就在于大学人对大学精神有所期待、有所寄托。在面临各种挫折和艰难险阻时,大学精神信仰让他们信心坚定、矢志不渝;在面临各种诱惑时,大学精神信仰让他们恪守传统,不随波逐流。这种信仰,在大学人的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和吸引力,这种信仰一旦确立,就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大学精神在大学人心目当中的信仰越深,这种力量就会越加强劲。
 
因此,有必要在新形势下确立大学精神信仰,重新找回大学之“神”。那么如何确立,或者说,我们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实现大学人的理性化。让大学里的人明白大学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地方,一个科学研究的地方,一个能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的地方,这就是大学的功能与意义。第二,形成对大学制度的尊崇。人们常说:“无规则不成方圆,无规则不成社会。”大学制度就是大学秩序良性运行的维系力量,也是大学发展的法宝。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对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追求。第三,大学的中心工作是教育与科研。大学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只有这样才能确立大学的精神信仰,为大学的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教师)
 
《科学时报》 (2009-8-11 B1 大学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查看所有评论
SSI ļʱ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