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 基础科学 工程技术 资源环境 前沿交叉 政策管理
 
作者:黄桂源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8-9-9 2:27:1
口述中国科大:追忆钱志道先生
 
1965年10月的一天下午,一位中年人走进我们刚开办不久的科技资料室,他个头不高,身材匀称,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见他径直往卡片箱翻查,看看室内温度计、湿度计,还不时用手指抹抹档案架、阅览桌。那时我刚刚毕业,留在校办第一科工作。转了一圈后,他主动来到我桌前,问我姓名、那个系毕业的、工作上手吗,我一一作答。下班时,刘军科长开会回来,我这才知道这位中年人是上任不久的主持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委员钱志道同志。
 
蒙冤显人品
 
1966年“六九风暴”中,校党委书记刘达被打成“彭真死党黑帮分子”,我也因在前段时间的大辩论中,到处“兜售”“科大不是北大”的保皇论调,被作为黑帮爪牙抓去陪斗,遇上了同在陪斗的钱志道。这一斗倒使我和刘达、钱志道结下忘年之交。后来他从“牛棚”出来,又跟我同在一处学习、劳动、“闹革命”,朝夕相处了很长时间。
 
1968年大联合后,我解除了“黑帮爪牙”的帽子,和顾国胜老师、陈效谦等同学组成群众专案组,调查钱志道的夫人——冯斐的“特嫌”问题,慢慢地对这位女性的历史有所了解。
 
冯斐是上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英语系女生,与比她高两年级的化学系的钱志道在校歌咏团相识、相恋并先后毕业留校任教。抗战爆发后,钱志道投身革命到了延安,冯斐随校辗转流亡到江西、广西,最后到了遵义。战争期间两人书信往来甚密,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怀疑,以“奸伪活动嫌疑”诱捕了她。从此两人中断了联系。钱志道一心扑在军工生产上,于1940年与厂里一位女工结了婚,冯斐则由竺可桢(时任浙大校长)保释后,于1948年公费赴美国深造,结婚后不久离异。1950年回国,任总参工程学院副教授。
 
一天,冯斐在浙大校友家与时任军工局长、丧偶的钱志道不期相遇,昔日的恋人历尽苦难相逢,悲喜交织,后经组织审查批准,重新结合,终成眷属。不久,冯斐得了肺病不能工作,自请病退,病愈后曾重新找工作,结果不但心愿未遂,连档案都被转掉了。1960年,阶级斗争愈搞愈烈,冯斐这段历史势必成为疑点,定为“特嫌”,并株连时任共和国第一任导弹局长的钱志道。他被免职审查三年,查无实据只好调离了之。
 
我们这个专案组在内查外调中,更多地了解了钱志道的光荣历史,还看到他书信中夹有毛主席在1944年给他的题词“热心创造”。我们曾建议他挂上大厅,他却淡淡一笑:“那只说明过去。”专案组愈查愈感到是冤案,冤枉了好人,到下半年就自动解散了。就我而言,对“特嫌”的冯斐不仅恨不起来,还荫生同情,对受株连的钱志道人品由衷敬佩,更加敬重。
 
那时我们有的称他老钱,有的叫他钱老头,他都不在乎,虽不善言谈,不多说话,但手不释卷,有时抽着闷烟,跟大家相处随和融洽。有时,我们也看到他很有个性与主见的一面。记得1970年一次会上传达林彪“一号令”讨论学校搬迁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拥护”,有说“赞成”,有的“不理解”、“想不通”,众说纷纭。在场的军工宣队员正极力扭转这个局面时,钱志道忽地站起来,满脸怒气,拍着桌子大声对军工宣队员说:“这简直是胡闹”,拂袖而去。还有一次校职机关批斗刘达,他看不下去,拿出随身携带的书看起来,被造反派看见,恶狠狠地叫他站起来,斥责他“你这个党内民主人士,死不悔改”,还抢他的书,他不给,并怒目而视,那个造反派拿他没办法,自找借口溜了。
 
原则问题不退让
 
1970年冬,科大下迁合肥,我和金富庆、孙寿椿、陶足富到钱志道家话别,他请我们吃家常饭,喝珍存多年的茅台酒,席间听他讲述周总理和茅台酒的故事。这是我们第一次喝茅台酒,也是第一次听他讲述上世纪50年代随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多次出访苏联洽谈156项目的事。离京那天,天气特别阴冷,他一早到火车站为金、孙夫妇及我、陶足富送行,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
 
1971年秋,钱志道和冯斐也下迁合肥,同钱临照教授(学部委员)合住一套单元房,各居一间屋。小房子拥挤不堪,他们也没有一句怨言。那时我们夫妻两地分居,没事就常往他们家跑,想帮点忙,可是他们都不让帮,直到钱志道因坐公交车受凉,患面瘫,为求医才让我陪同。有一次因用车,我和司机班长争执,一位司机说:“老钱不是你爹、不是你娘,何必这么用心。”我满肚子委屈,钱志道得知原委后,不仅不生气,还说“这事可以理解”,“为此事生气划不来。”
 
但在原则问题上他却不退让。1972年,他恢复工作办试点班,我也回校教改组任职,在合肥校内新址“四合院”办公,我们接融频繁,感受更多,受益匪浅。记得有一次办试点班,与工宣队领导意见相左,他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狠抓质量不能“折烂腐”。会后我劝他,刚出来工作,别太坚持原则,他说“不对”,并说“既然叫我出来负责,我就是‘老一套’、精心教育”。
 
如今钱志道先生离开我们很多年了,但他的高尚人品、治学精神如明月不沉,永远值得我们追忆、学习。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60级学生)
 
《科学时报》 (2008-9-9 视点)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 论坛 | 博客 |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