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健康基础科学工程技术资源环境前沿交叉政策管理
作者:钱士鹤 来源: 科学时报发布时间:2008-7-29 2:30:55
口述科大:郭沫若校长请我们看戏
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是当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他是中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校长谆谆教导我们:“搞尖端科学技术的人尤其应该懂些文学艺术,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他还说:“我们的学校应该有适当的文娱活动和弦歌之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1959年,郭沫若校长创作出了新中国时期首部历史剧《蔡文姬》。他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从1959年2月初起笔到完稿,一气呵成,竟只花了7天时间。又经过两个多月的修改雕琢,于5月1日定稿。不久首都话剧界就将其排演成功,在京城演出时引起轰动。当时要能看到此剧,真是“洛阳纸贵”,票是很难买到的。就在我们59届学生入校不久,郭校长想到丰富师生的文化生活,就请剧团为科大全体师生演出《蔡文姬》。因科大的大礼堂较小,演出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的大礼堂进行的。当同学们听说剧团来校为大家演出,个个欢呼雀跃。
《蔡文姬》剧作写的是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蔡文姬为南匈奴所掳,嫁于左贤王为妻。在南匈奴莽莽的草原上,她望断云山,思念故乡,肝肠寸断般地生活了12年,生下了两个孩子。约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统一了北方,派使者董祀(剧中为蔡文姬之表弟)前往接蔡文姬,希望她继承父业,参与编修《续汉书》,以金璧赎归汉朝。回故乡虽是她多年的夙愿,但又等于是让她和生活了12载的丈夫及亲生骨肉生离死别。尝尽了人间辛酸的蔡文姬,为曹操思慕贤才的精神所感动,为顾及曹操治理天下,收编国故的光明大业,她不惜抛别了丈夫左贤王和孩子,千里迢迢返故乡。归途漫漫,风雨苍茫,抚今追昔,心理矛盾,不禁引起蔡文姬触景生情、撕心裂肺的悲痛回忆,于是她挥泪写下了《胡笳十八拍》,唱出她一生的悲惨遭遇。曹操念蔡邕无后,又促蔡文姬再嫁董祀。演出中,整个剧作气势磅礴,场景色彩艳丽,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精练,感情浓烈,摄人心魄。师生观赏后无不感到非常满足,认为是多年未见到的一部好剧。
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之所以苦楚动人,读着、听着、看着令人声泪俱下,是因为她采用了“胡笳十八拍”这种民间歌谣来进行创作。蔡文姬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她不但懂音律,而又肯于学习各种音乐。“笳”——是用芦叶制成的一种胡地的民间乐器,胡人卷芦叶为吹笳,奏出哀怨之音。而制成“胡笳十八拍”,蔡文姬是有功劳的。
历史经历了两千多年,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和《胡笳十八拍》却不断被人传唱。反映了人们从来就向往着幸福平安的生活,希望人间的团圆,乞求平安的一生,不愿过那种颠沛流离,别井弃乡,骨肉分散的日子。“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 蔡文姬的诗正是反映了人们普遍企求的心声,充分表达了人们追求幸福和平安生活的理想和愿望,因而能长久地流传在民间。
郭校长之所以能写出如此感人的剧作,是和他本人的一段经历有关。抗战爆发,郭沫若离开日本回国时,抛别了那里的妻子和儿女,他有过与蔡文姬一样的心路历程。当他见到了流传下来的《胡笳十八拍》时,那种感动和强烈的“共振”是常人所难以体会得到的。要写《蔡文姬》剧作,是他多年的夙愿。他曾说过:“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当然这部剧作也有为历史人物曹操翻案的寓意,也是歌颂领袖的一出新编历史剧。
(作者系中国科技大学59级学生)
发E-mail给:
| 打印|评论|论坛|博客|
读后感言:
相关新闻 一周新闻排行

小字号

中字号

大字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