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仰华院士受聘为安徽理工大学特聘教授
8月8日上午,在“煤炭安全智能精准开采协同创新组织”成立七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之际,安徽理工大学聘请王仰华院士为特聘教授。王仰华,地球物理学家,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特许工程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详细]
|
高校科学营上演近距离“追星” 院士专家畅谈科研报国路
“搞科研就是要与困难作斗争,要迎难而上,真正为民族复兴、科技强国建设作出贡献!”7月23日,2024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大连理工大学分营开营,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机高分子材料专家蹇锡高为180名青少年高中生上开营第一课。
[详细]
|
Microorganisms期刊2024年中国院士文章及精选高引文章合集
本期编辑荐读精选了2024年发表在Microorganisms期刊的5篇优质文章,其中3篇来自中国两院院士文章,内容涵盖了冯起院士团队对高寒矿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 李德发院士团队对猪肠道菌群的研究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对治疗危重症COVID-19病人的研究。
[详细]
|
·中国科学院院士沈绪榜逝世 | ·曲久辉院士荣获国际水协会荣誉会员奖 |
·田中群院士获“拉曼终身成就奖” | ·段宝岩院士已任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长 |
·李政道逝世|他全方面推动了中国科教事业发展 | ·吴骊珠院士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
贺贤土:混合驱动方案为核聚变能研究打开一扇新大门
燃料取之不尽的核聚变能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目前,要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能,主要有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路线。日前,我国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领域的领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接受科技日报记者独家专访,介绍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
[详细]
|
杨维才院士:拥抱AI时代,培养人才综合创新能力
在日前举行的第26届中国科协年会系列专题论坛之一“多组学大数据与医学发展论坛”上,杨维才作为中国科协 学会联合体主席出席并致辞,却称自己对论坛探讨的话题不够专业,就是来学习自己以前不了解的知识的。
[详细]
|
乔杰:破解生育意愿低迷困境须多方发力
“过去30多年,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在政策保障、科技支撑等全面布局下取得了快速而积极的进展。但随着生育率下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我们必须思考青少年健康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福祉这一深刻问题。”近日,在中国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乔杰表示。
[详细]
|
·未来科学大奖得主孙斌勇:慢下来,才会更快 | ·李亚栋院士:我的工作并非“从0到1” |
·邬贺铨院士:AI大模型仍需“大力出奇迹”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 进化带来的思考 |
·印遇龙:加快推进供体猪、模型猪研究 | ·董家鸿院士:初心是困顿徘徊时的“镇定剂” |
李东英:四万页笔记,炽热家国情
45年,237本工作笔记,合计4万页。它们静待在北京四环外的中国科学家博物馆里,平常得很不起眼,但只要细看,谁都会为之震撼!一笔一画、一字一句,每一页都是对科学研究的精益求精。这4万页笔记的主人,是我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东英。
[详细]
|
高伯龙:以实验室为家的“背心院士”
高伯龙,中国激光陀螺奠基人。他率领团队在激光陀螺研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导弹潜艇等大国重器安上了自主导航的“中国芯”,成果先后获得国家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军队首届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等多项奖励;2次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
[详细]
|
魏寿昆:冶金领域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
魏寿昆,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冶金物理化学的奠基人和中国金属学会创建人之一。从教80多年,共主讲过28门课程,培养了四五代冶金科技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和冶金科学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