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柯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8/29 9:38:51
选择字号:
钟世镇:百岁院士的“配角人生”

 

人人都在争相成为耀眼的主角,他却丝毫不失落于这样的评价,相反,他认为“配角人生”是对他的真实写照。尽管殊勋茂绩加身,他却为人谦和,淡泊名利,常常教导学生,要搞好解剖学就要耐得住性子,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着谦逊的心态对待学问。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教授——钟世镇。8月24日,他提前一个月庆祝百岁生日。他的学生、同事、同行、乡亲等,从全国各地赶到南方医科大学,汇聚一堂,共同为这位医学巨匠庆祝百岁寿辰。

学生为钟世镇送上生日祝福。

  ?

“您是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开创者、医学生物力学研究的奠基者、数字人体和数字医学研究的倡导者,引领我国解剖学科迈向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为我国医学科研和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在致钟世镇的生日贺信中说。

“我愿意在解剖学中耕耘”

钟世镇,1925年9月24日出生,广东五华人。他60岁成为教授,72岁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76岁开启“数字人”研究计划,80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看似是“大器晚成”,但细细品味钟世镇的一生,就知道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从求学到科研探索,钟世镇的每一次选择都与时代环境、与国家的科研需要息息相关。他说:“一个科研工作者、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爱国的情怀。因为我们随时都要服从祖国的需要,为国家献出我们的青春和才智。”

按照钟世镇的说法,在医学行业他自己只是“配角”。因为在所有涉及生死的“舞台”上,演出的“主角”是医生,解剖学做得再出色也不过是“配角”。事实上,当年考上了中山大学医学院后,钟世镇萌发了担当“主角”的梦想,向往外科医生的“刀到病除”,但命运使然,钟世镇最终选择了解剖学。

“解剖学是一门古老而辉煌的学科,想超越前人很难,但是任何工作都要有人去做,所以我还是愿意在解剖学中耕耘。”钟世镇说。

据介绍,带领钟世镇踏入解剖学大门的是我国著名解剖学家叶鹿鸣教授。钟世镇的基本功从磨刀子练起,就像是练习武术要先学会扎马步,加之叶鹿鸣的手把手教学,造就了他“庖丁解牛”般的动手能力,这为他后来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8年秋天,已暂停学术活动12年的中国解剖学会在广西桂林召开会议,大家共同研讨“解剖学的现状与前景”。会上,钟世镇从提包里拿出了亲手制作的心血管铸型标本,在专家和学者中引起了轰动。

从这次会议开始,钟世镇和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学团队在业内逐渐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号召力。这一时期,他还提出解剖学“三结合”思想,即“要与临床发展需要相结合,要与形态结构有关联的专科相结合,要与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相结合”,赢得了学界同行的认可。

“临床的创新,永远离不开严谨的解剖学基础研究配合,只要外科学还在发展,就会遇到新问题,就需要解剖学。临床解剖学就要不怕当配角,不去抢‘第一作者’。”钟世镇说。

“不要叫我‘数字人之父’”

在钟世镇的办公室里,珍藏着他与中国首飞太空第一人杨利伟将军的合影。这张照片背后,有着钟世镇的一段“航天故事”。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升空,将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但在飞船上升和返回段,出现了让航天员感觉身体不适的问题。于是,航天人员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等问题,摆在了研究人员眼前。

钟世镇在电脑前工作。

  ?

钟世镇率领团队迎难而上接过了这个研究任务。在没有任何可参照的图纸和相关资料的情况下,他们一边进行病理学伤情分析,一边进行座舱跌落实验。团队日以继夜设计并制造了可调整角度的跌落平台、可用于重复冲击的座椅、提升机构、跌落释放机构,建立了数据采集系统,搭建了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塔,并尝试融入“数字人”技术开展试验。

钟世镇团队先后于2003年和2004年进行了两批次的试验,获得了验证数据,经过从假人跌落试验到志愿者防护跌落试验,最终找到了精准的解决方案,为历次航天员的天际往返和太空生存提供了坚强保障。

钟世镇表示,“在科研工作中,解决问题往往只需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但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新的角度和想象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本世纪初,钟世镇注意到西方国家已开始“人体数据库”的研究,于是萌生一个想法:中国应该也有自己的人体解剖数据库。2002年,数字化虚拟人系列研究被列入国家“863”项目,由钟世镇担任课题组负责人。至此,中国成为继美国与韩国之后,第三个拥有本国虚拟人数据库的国家。

有许多人将钟世镇称作“数字人之父”,但是他并不接受这一称号,婉言谢绝。他说“请不要叫我‘数字人之父’,我只是一个提倡者。作为一名解剖学者,我只是为治病救人、妙手回春、手到病除的外科医师们,担当‘配角’而已。”

“钟院士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科学家,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教育家。”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玉润认为,钟院士的百年人生,是一段胸怀天下、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矢志创新的历程,他是全校师生的楷模和榜样。

“我不是‘名师出高徒’”

一走进钟世镇的办公室,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挂着的四个大字“配角人生”。

钟世镇办公室“配角人生”书法作品。本文由胡琼珍供图

  ?

钟世镇曾经六次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却只有一项作为第一作者,其余五项都是作为配角的身份。面对他人的不解,他这样回答,“主角与配角并不重要。科学技术领域,个人英雄的时代已经结束,协作是最重要的环节。”

钟世镇曾经说过,“在近70年的从教生涯里,我教过的学生有几千人,我不是‘名师出高徒’,而是他们‘高徒捧名师’。”

早期,全国各大高校中,选择从事人体解剖学的学子很少,博士生更是寥寥无几。而按照传统的招生方法,人体解剖学的博士生培养对象只局限于院校师资人员,范围狭窄,根本无法发挥学科实力,培养高层次人才之难,难于上青天。

面对这样的形式,钟世镇根据本学科的发展优势,提出了“人体解剖学跨学科培养外科博士新模式”。模式一经推出后,迅速改变了生源不足的状况,十多年间就培养了博士研究生100多名。这种模式在硕士研究生、博士后等其他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有成效,该模式于2023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对学生们而言,钟老师更像是一位慈父,和蔼可亲又风趣幽默,做起学问来严谨务实。他善于倾听与鼓励,学生们也喜爱与他交流疑惑,他总是循循善诱,提出方向,让学生们独立研究,做出自己的结果再来找他请教。润物无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之中他就将做人与做学问的道理渗透给学生们。

当了一辈子的“配角”,钟世镇其实也有一颗想要当“主角”的心。交谈中他说道,如果能活过一百岁,就决定再写一本书,名字叫做《主角人生》。当大家想让他提前剧透内容时,他俏皮地说:“等我出版了再告诉你”。

这段时间,钟世镇的工作重点是修改《配角人生》第三版,他弓着背趴在书桌上,拿着放大镜检查书稿中的表述一点点修改,但不管是“配角”还是“主角”,他都已经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出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