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科峰 李宁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3-3-29
选择字号:
谁解自然保护区之困
 
■彭科峰 李宁
 
外国人去佛坪自然保护区追踪野生大熊猫的真实性目前已经毋庸置疑。碧山公司已经承认其和保护区存在合作开发的项目。环保人士和碧山公司争论的焦点在于:组织游客进入保护区追踪大熊猫,是否会对熊猫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这一点,双方各有各的理由。
 
碧山和保护区联合开展高端旅游项目是否合适,关键应该看他们的行为是否基于生态保护的角度,并在实际运作中得到充分体现。自然保护区离不开旅游活动,也需要通过旅游来让社会各界了解保护区的现状。但旅游活动如果不按照生态保护的要求实施,势必造成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必然不应被保护区管理部门所许可。从此角度分析,碧山公司的旅游项目之所以被叫停,恰恰在于它所标榜的美好理念与实际存在较大差距。
 
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自然保护区为何会答应和旅游公司合作,开展疑似影响保护区生态的“科学考察”活动?为什么原本野生动植物的守护者,在某种层面上却成为它们的摧残者?
 
原因也许并不复杂。理论上来说,自然保护区具有旅游和保护的双重角色,但目前我国保护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却是:保护力度较弱,开发力度过大。
 
众所周知,自然保护区的正常运营,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证。但目前国内自然保护区每年获得的资金投入并不多。有研究显示,中国保护区每平方公里的保护投入在337~718元之间,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97元,世界发达国家这项经费更高达13068元。相较之下,我国保护区的整体经费投入依然较低。
 
穷则思变,变则易乱。因为财政拨款不足,许多保护区不得不依靠旅游、养殖等方式,自己补贴自己,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左右为难。这样一来,打着高端旅游的旗号,以科学考察之名,让游客随意进入原本是禁区的自然保护区,就成为部分管理者“不得已”的选择。
 
不仅如此,我国自然保护区还面临人员匮乏、执法权薄弱的困境。据了解,在一些自然保护区,90%以上的工作人员都在从事风景管理、旅游管理等兼职工作,真正从事保护管理的人员屈指可数。保护区的执法权更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林业、野生动植物、地质等管理部门之间条块分割、权责不清,一些保护区内非法采集、盗猎现象猖獗,一些珍稀动物的栖息地受损严重。
 
总体而言,钱、权、人的缺乏造成许多自然保护区呈现管理混乱、无人监管的局面。长此以往,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和生态必然受到严重威胁。自然保护区原本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现在的情况则是,不仅在保护区外,连保护区内的生态服务功能衰退现象也非常明显。这种衰退到了一定的限度,必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这也就是学界所说的“生态安全底线”。因此,保护现有的自然保护区不受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影响,不被进一步破坏,就是在维护我们的生态安全底线。
 
有鉴于此,国家应尽早制定《自然保护地法》,彻底解决目前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监督、管理、评估等主要问题。同时,在经费层面,国家应该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中。在管理机制方面,既要严惩破坏自然保护区生态的行为,也要对积极守护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予以奖励。此外,在处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时,有关部门应探索出一条让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实现保护区与周边居民持续获益的模式,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体系,确保我国的生态安全底线不受侵犯。
 
《中国科学报》 (2013-03-29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