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洁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11-9-2 6:17:26
选择字号:
牢记责任 勇于奉献
——中科院研究生院2011级开学典礼侧记
 
□本报记者 肖洁
 
9月1日,北京的早晨。因为昨夜的一场大雨,空气清新,阳光温柔。
 
又到了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如茵的草坪上,国旗飘扬,人头攒动。
 
台下新生热切的眼神,都聚集在台上正在致辞的中科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身上。
 
白春礼自豪地细数中科院在研究生教育上的诸多第一,介绍中科院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火车头”地位,为新生展开未来科研生活的美丽画卷。但随后,出乎意料的是,他话锋一转,给新生讲起了“故事”。
 
“这是一个与中科院及研究生院密切相关的故事,既映射着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民族的伟大崛起,也鲜明地体现了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责任使命和奉献精神。”白春礼说。
 
故事的主人公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科院研究生院外语系教授李佩。这位被誉为“中科院玫瑰”的传奇老人,是“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先生的夫人。
 
“他们俩的故事,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人生的励志榜样。”白春礼开始了动情的讲述。
 
郭永怀和李佩,均先后就读于北大和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郭永怀立志“科学救国”,以优异的成绩考取留美公派生,赴美深造。李佩则任西南联大学生会副主席,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中国劳动协会就职。
 
抗战胜利后,李佩积极参加了校场口事件等多个进步群众运动,还曾冒险帮助把美国劳动协会的国际捐款送到延安。而郭永怀师从航空大师冯·卡门,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当受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时,郭永怀郑重声明“只是暂时服务”。
 
1947年,李佩也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并随之与相识在西南联大的学长郭永怀相遇、相恋,次年结婚。1951年,李佩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也留校任教。夫妇二人在美国生活稳定,待遇丰厚,成就骄人,令人羡慕。
 
1949年10月1日,那一声“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让钱学森、郭永怀这些海外赤子心潮激荡,归心似箭。面对美国当局的反华高压和蛮横阻拦,钱学森夫妇、郭永怀夫妇没有退缩,他们相约并立誓“一定要回到祖国”。
 
经过数年的抗争,继钱学森、蒋英夫妇1955年回国之后,郭永怀、李佩夫妇也于1956年带着女儿回到祖国怀抱。
 
讲到这里,白春礼特意描述了一个细节:“为了避免美方的纠缠,郭永怀故意在校友聚会的公开场合,把自己十几年的宝贵文稿,一份接一份地投入了篝火。但人们明白,装在他脑子里的科学知识是属于他自己的,也将属于他的祖国!”
 
此时台下鸦雀无声。
 
白春礼继续讲述:回国之后,郭永怀担任了中科院力学所的副所长,成为我国近代力学的著名开拓者之一,也是“两弹一星”国防事业的关键支撑者之一。从1960年开始,他负责了我国核工程的力学研究部分,并参与组织了武器化的试验。在青海高原基地、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他深入到气候环境十分恶劣的高原和戈壁,与年轻的科技人员们一起喝苦水、啃窝头、住帐篷,风餐露宿。
 
而李佩一方面默默地支持着郭永怀严格保密的特殊事业,从不多问;另一方面在中国科技大学潜心讲授英文,还提议并主持创建了“中国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
 
不幸的是,1968年12月5日的一场飞机事故使夫妻二人阴阳两隔。讲到这里,白春礼不禁声音低沉。
 
当天凌晨,郭永怀搭乘夜航飞机从酒泉基地飞临北京机场降落时,因大雾飞机失事。同机唯一的生还者昏迷醒来后回忆说,当飞机出现险情时,只听到过一声高喊,那句话是——“我的资料!”
 
前来接应的解放军战士在清理事故现场时,看到两具紧紧抱在一起被烧焦的遗体。当把两人费力分开时,才发现两个胸膛之间夹住了一个未被烧焦的公文包。
 
战士们当场跪地痛哭。
 
那两个紧紧抱在一起的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公文包里,热核导弹项目的试验数据等重要文件完好无损。
 
当白春礼讲到这里,记者看到,身边一些女生的眼圈已经红了。
 
郭永怀牺牲之后,李佩以非凡的毅力独自面对人生,无怨无悔地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
 
1978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后,李佩担任外语教学部主任,负责全校的外语教学。作为研究生院首批研究生之一,白春礼当年也曾聆听过她的教诲。
 
“她的严谨学风、严格要求,让我们获益终生。”白春礼说。
 
从1979年开始,李佩不仅力排众议积极推动出国留学工作,还有力地支持李政道举办“中美联合招考物理学留学生”(CUSPEA)项目,开启引领了中国的“留学潮”。80年代初,李佩创办国内首个应用语言学研究生班,她的学术造诣和成功实践,被国际学界誉为“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
 
如今,在中关村的林荫道上,在研究生院的校园里,人们还不时看到她清瘦但硬朗的身影。
 
2007年5月,时年89岁的李佩被中科院党组授予“中国科学院教书育人特别贡献奖”。
 
“像郭永怀先生、李佩教授这样的故事,在中科院还有很多。”白春礼说,“正是以他们为杰出代表的英雄前辈们,在责任使命的驱使下,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民族振兴的伟大理想,殚精竭虑,发奋图强,书写了永载史册的辉煌篇章。”
 
“中国知识分子的不朽精神——科学追求、民族大义、英雄情怀,值得我们永远珍惜和弘扬!”望着台下的新生,白春礼动情地说,“希望同学们像英雄前辈那样,牢记责任和使命,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拼搏奉献中,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彩人生!”
 
台下掌声雷动。
 
《科学时报》 (2011-09-02 A1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