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巧漏卧鱼较完整标本
近日,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动物学期刊《林奈动物学报》刊发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的最新成果。
他通过对云南罗平生物群的最新研究,在滇东(曲靖市罗平县和红河州泸西县)发现了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一种清道夫型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小巧漏卧鱼。
以小巧漏卧鱼和其他相关新鳍鱼类为研究对象,在过去十年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基础上,徐光辉建立了辐鳍鱼亚纲的一个新目:漏卧鱼目。小巧漏卧鱼是漏卧鱼目最古老的属种,代表了已知最早的清道夫型基干新鳍鱼类。
三叠纪是新鳍鱼类辐射演化的重要时期,出现了适应不同生态类型的新鳍鱼类:有牙齿粗壮而锋利的顶端捕食者,有半球形齿的食甲型鱼类,也有牙齿细小或无齿的食浮游生物鱼类。小巧漏卧鱼和这些的捕食者都不一样,它是一种食腐性的清道夫型鱼类。
它的头骨形态十分特别,颅顶骨骼几乎愈合成一整块,前鳃盖骨下部前倾,上颌较短、后端膨大,下颌纤细,口缘前半部分具有异乎寻常的长而尖的牙齿。它的标准体长只有3厘米左右,很不起眼,但却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因为它可以比微生物更快速地分解其他动物(如大型海生爬行动物)的遗骸,是海底的清洁工,对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非常重要。
漏卧鱼属名源于古代罗平及周边地区的漏卧侯国。得益于这一区丰富的三叠纪鱼化石材料,徐光辉在新鳍鱼类的演化关系和分类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世界上首次重建了较完整的早期新鳍鱼类进化树,提出了新的基干新鳍鱼类分类体系,将小巧漏卧鱼、贝氏罗平鱼和欧洲的贝洛特梳齿鱼归入新建立的漏卧鱼科。
该科的近亲是此前发现于南美及欧洲中、晚三叠世的伪比肯鱼科鱼类,两者组成漏卧鱼目。该研究对于了解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的营养结构以及早期新鳍鱼类的演化、分类和生物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93/zoolinnean/zlaa053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