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圆柱齿鼠
内蒙古二连盆地额尔登敖包剖面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茜等人分别在《古脊椎动物杂志》、《古生物多样性与古环境》及《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发表了关于内蒙古二连盆地圆柱齿鼠类化石的多项最新研究成果。
圆柱齿鼠类是一类已绝灭的、半穴居或穴居类型的啮齿类动物。该物种分布与亚洲和北美,化石在北美最为丰富,从下始新统到上渐新统都有发现。过去有关圆柱齿鼠类的大量研究都集中于北美,亚洲近些年来才有一些零星的报道,因此长期以来一直认为北美是该类动物的起源和主要栖息地。
2005年以来,该所研究员王元青带领的国际合作团队对我国内蒙古二连盆地开展了持续十多年的综合考察,包括岩石、生物、同位素和磁性地层学等方向。
通过数年积累,在二连盆地发现多种不同时代的圆柱齿鼠类化石材料。其中在乌拉乌苏西剖面上发现的戈壁圆柱齿鼠,经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的研究,确定其处于圆柱齿鼠类的基干位置,是亚洲已知最为原始的圆柱齿鼠类。戈壁圆柱齿鼠的发现不仅对早期圆柱齿鼠类在亚洲的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同时对圆柱齿鼠类起源于北美的认识提出了挑战。
此外,研究人员在额尔登敖包剖面和依和苏步地点的中、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多种圆柱齿鼠类:戈壁圆柱齿鼠、原阿尔丁鼠、假圆柱齿鼠和阿尔丁鼠。晚始新世地层中发现的依和苏步假圆柱齿鼠是该属在中国的首次发现,同时该种也是亚洲已知最为原始的假圆柱齿鼠类。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不同层位中发现的不同种类的圆柱齿鼠类一方面表明该物种在亚洲可能有其相对连续的演化序列,另一方面为圆柱齿鼠类在北美和亚洲两个大陆之间的迁徙和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可以肯定的说,圆柱齿鼠类的起源和扩散比之前的理解要复杂的多,亚洲越来越多的圆柱齿鼠类化石的发现对解决其起源,以及不同大陆之间的交流有着重要的地位。
据悉,相关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古生物化石发掘与修理专项经费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full/10.1080/02724634.2019.1680990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549-020-00424-5
http://www.ivpp.cas.cn/cbw/gjzdwxb/pressonline/202007/t20200710_5622320.html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