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个世纪以来,天文学家希望弄清,为何来自遥远恒星的光线到达地球后会丧失颜色。这些“星际弥散带”(DIBs)阻止辐射穿过的范围要比单一波长“吸收线”更加模糊,而且存在明显区别,后者由太空中的光拦截原子和分子所致。天文学家已经在可见和红外波段鉴别出其中至少400个星际弥散带。
令人困惑的是,无论是什么在吸收光,都让它在一些方向比另一些方向更加强烈。现在,天文学家可能已经解开了谜团。通过关注一个以862纳米的近红外波长为中心的星际弥散带,该研究小组分析了来自距离地球9800光年范围内的近50万颗恒星发射的光芒,同时在需要更明亮的信号进行分析时,研究人员还结合了来自临近恒星的光芒。
通过将数据绘制成3D图谱,该研究小组发现,该星际弥散带产生的光阻力量通常与已知的星际尘埃浓度相匹配。研究人员近日将相关成果发表于《科学》杂志。在这个特定弥散带中,研究人员认为,星际尘埃并不能直接吸收光线。他们表示,相反,罪魁祸首可能是其中自由漂浮的复杂有机分子和附近的尘埃云(例如著名的马头星云,该星云位于距离地球约1500光年的猎户星座)。这些新发现或许能指导科学家分析以其他波段为中心的星际弥散带。(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