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的南极,竟然也有一种不会飞的蚊子“南极蠓”。科学家最新报告称,他们对“南极蠓”进行了基因测序,发现其基因组规模极小,这可能就是“南极蠓”能在南极生存的一个秘诀。
“南极蠓”是南极大陆上唯一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昆虫,也是南极大陆特有的物种。虽然“南极蠓”体长只有2至6毫米,却能在极寒、干燥、大风和高盐度、高紫外线辐射的环境中生存,令科学家感到好奇。
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对“南极蠓”进行基因测序后发现,其基因组规模极小,大约只包含9900万个碱基对,而人类基因组则有约32亿个碱基对。
进一步研究发现,与普通蚊子、苍蝇等昆虫相比,“南极蠓”的基因组中重复的基因序列很少,但“有用”的基因却足够多,包括与代谢功能、身体发育相关的基因等。
科学家认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南极蠓”不断调整遗传信息,而基因组“减负”可能是其适应严酷环境的秘诀之一。这为研究生物在极端环境下的进化方向等提供了重要信息。(来源:新华社 刘石磊)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