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周专小组发现,将人源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大脑纹状体,可减轻患病大鼠的运动功能障碍。研究表明,这种改善机制来源于移植细胞直接释放的多巴胺神经递质。10月20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以运动减少、肌张力强直、震颤和姿势步态异常为病症。全球65岁以上老年人中,有1%的人会患上帕金森病,而到了80岁,患病率将增加5倍。在中国,帕金森病的发病率更高。目前,我国有200万帕金森病人,且年增10万新病人。
病变导致中脑多巴胺神经元的丢失和相应大脑纹状体多巴胺的减少,这是帕金森病的一种典型病理特征。此前科学家应用小分子成功诱导人源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多巴胺神经干细胞,并实现体外大规模增殖,点燃了对应用多巴胺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期待。不过,一直以来,科学家并不清楚移植多巴胺干细胞到体内的实际疗效及其在纹状体分泌多巴胺的情况。 周专小组首次联合两种在体检测技术,实现了原位鉴定和记录多巴胺分泌信号。他们还首次证明此时的多巴胺干细胞可直接分泌多巴胺。这项转化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应用了周专于1994年发明的电化学低噪音微碳纤维电极技术,为今后其他干细胞治疗机理研究提供了在体验证干细胞功能的范例。
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康新江介绍说,研究小组的下一步工作是向临床转化该研究成果,解决干细胞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并希望国内外协力用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