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极端气温(寒潮或热浪)可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于中风的风险,为居民尤其是易感人群有针对性地预防与气候相关的脑血管健康危害提供了依据。8月14日,相关研究论文在线发表于《神经病学》。
该杂志同期刊发美国耶鲁大学教授Michelle Bell的述评。该述评认为,此研究显示温度改变可显著影响中风的死亡风险,这对于中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并为人们理解气候变化的健康危害和增强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阚海东介绍,中风已成为我国居民最主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之一,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为深入揭开这一奥秘,论文第一作者、博士陈仁杰等在阚海东指导下,在沈阳、唐山、北京、太原、苏州、上海、广州、香港等我国不同气候带的8个典型城市,收集了12.7万余例中风死亡案例,运用国际通行的时间序列法,分析极端气温急性暴露与中风死亡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极端气温(热浪或寒潮)会显著增加我国居民死于中风的风险:与正常气温相比,热浪或寒潮可使居民中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和45%。
更为重要的是,热浪或寒潮影响中风的方式截然不同:热浪效应持续时间短暂,3至4天后对健康的危害就会消失;寒潮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可达15至20天,也就是说寒潮的危害性比热浪更甚。(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