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umi Kuroda 来源:《当代生物学》 发布时间:2013-4-23 10:43:53
选择字号:
猫妈妈叼猫宝宝颈部可减缓幼崽心率

 图片来源:《科学》
 
人类母亲用胳膊抱着婴儿慢慢摇动和猫妈妈用嘴叼着猫宝宝的颈部,这能对宝宝起到同样的生理作用,并且这些可能都起源于保护孩子的母性本能。最近,一项新研究首次比较了不同物种间母亲的承载行为所产生的生理影响,并得出上述结论。
 
日本神经学家Kumi Kuroda在自己家中开始了这项研究。她注意到,抱着新生宝宝来回走动能让他快速平静下来。返回位于东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脑科学研究所的实验室后,她发现,捏住老鼠幼崽的后颈提起它们,能让老鼠变得被动和易于处理。Kuroda想知道是否存在同样的生理过程在驱使上述两种行为。
 
Kuroda和同事记录了12个1~6个月大的婴儿被独自放在婴儿床上时、被坐在椅子上的母亲抱着时,以及被抱着来回走动时的脉搏数,并观察了他们的哭泣和扭动行为。研究了各种各样的持续时间和3种情况的组合后,研究人员发现,被抱着走动的婴儿哭泣和扭动最少,脉搏数也最低,而被放在婴儿床上的宝宝最哭闹。Kuroda说,尤其让她吃惊的是,当母亲开始走动时,婴儿的脉搏会下降,并在2~3秒、最多不超过几分钟内停止哭闹。
 
对动物而言,Kuroda研究小组发现,猫、松鼠、啮齿类动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类动物会用嘴巴叼住新生幼崽颈部的皮肤将它们带走。在被叼着时,幼崽会变得老实并呈现一个紧凑的姿势。该研究小组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中,老鼠妈妈要营救被放在杯子里的老鼠宝宝。科学家在老鼠幼崽身上安装了特制的迷你电极,来检测其心率,记录它们的超声波叫声。果然,当老鼠妈妈咬住幼崽时,幼崽的心率减缓、叫声停止,并开始变老实和出现紧凑姿势。研究人员轻轻地箍紧老鼠幼崽颈部皮肤也得到了同样的效果。
 
该研究小组近日将相关成果发表于《当代生物学》期刊上。研究人员表示,该研究将有助于提高人类教养子女的技巧,以及可能带来在生命早期探知发育障碍的新途径。(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章)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