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李强副研究员、王晓鸣客座研究员等人于2006至2012年间对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西部札达晚新生代盆地开展的生物地层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共发现了200多个化石地点和数以千计的脊椎动物化石标本,目前鉴定出的动物化石共计33种,包括1种鲤科(裂腹鱼类)、1种鸵鸟(蛋片)和31种哺乳动物。根据哺乳动物化石特别是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结合古地磁测年结果,该科研团队认为哺乳动物化石在札达盆地的分布年限约为0.4-6.4百万年。3月15日出版的国际刊物《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第374期发表了该项研究成果。这也是继2011年9月2日在《科学》上发表世界上最原始的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和2012年5月8日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报道札达三趾马Hipparion zandaense的运动模式之后,该研究团队对札达盆地研究取得的又一突破。
长期以来,该研究团队克服青藏高原交通条件恶劣及高原反应等诸多困难,广泛、深入地调查了青藏高原上的多个新生代盆地,证实了地处西藏西南边陲的札达盆地是目前青藏高原上脊椎动物化石多样性最高的晚新生代盆地。
札达盆地晚新生代沉积巨厚,地层厚度超过800米。在下部的150米地层中,发现了Ochotona、Panthera、Qurliqnoria、Palaeotragus和Hipparion的晚中新世哺乳动物组合,年代为6.4-5.3 Ma;在中部150-620米的地层中,发现了Prosiphneus、Mimomys、Apodemus、Trischizolagus、Coelodonta thibetana、Hipparion zandaense、Chasmaporthetes、Nyctereutes、Meles和Antilospira的哺乳动物组合,年代几乎跨越了整个上新世时期(5.3-2.6 Ma);在上部620-800 米的地层中,哺乳动物化石较稀少,但Equus的出现无疑证明了其年代属于更新世。
研究人员认为,札达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种类中的大部分属于中国北方及东亚新近纪的常见种类,少数则可能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种类,如Ochotona、Aepyosciurus和Qurliqnoria。尽管札达盆地地理上紧邻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经典的西瓦里克动物群地点,但两者之间明显缺乏共同分子。
该项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