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研究人员在美济礁水下钻样获得滨珊瑚柱样。(施祺供图)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研究团队对南海珊瑚骨骼钙化率开展研究,揭示了200余年来南沙群岛美济礁滨珊瑚骨骼钙化率的变化阶段和幅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日前以2012年第1期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该团队的论文。
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变暖被认为会严重影响造礁石珊瑚的生长,导致其骨骼钙化率下降,并最终溶解消亡。南沙群岛有大量个体巨大的滨珊瑚,生长持续上百年,是开展珊瑚礁生态和气候环境研究的理想材料,但该区长时间尺度珊瑚生长研究仍属空白。
中科院南海所珊瑚礁及其环境记录研究团队利用水下钻机,在美济礁获取了多个活体和死亡滨珊瑚骨骼柱状样品。通过对珊瑚钙化率与大气二氧化碳和海水温度变化响应关系的分析发现,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美济礁滨珊瑚生长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海水温度则对滨珊瑚生长有较为明显的影响。研究认为,更长时间尺度以及更多数量珊瑚样品集成的骨骼钙化率变化记录,对揭示海洋酸化对珊瑚生长的影响更有意义和代表性。(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