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在最新一项研究中,揭示了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通过其分泌蛋白Tir的宿主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基序(ITIM),来抑制宿主的免疫反应,从而达到免疫逃避目的的作用机制。业内专家认为,该研究为病原体蛋白在免疫系统中的致病机理提供了新的分子基础,更为开发感染性疾病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相关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自然—免疫学》。
人体的免疫系统是抵御病原体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当细菌等病原体入侵宿主后,宿主的免疫系统即可产生免疫应答而最终消除病原体。但是,仍有许多致病生物能在具有免疫能力的宿主体内长期存活。在长期共进化过程中,这些病原体发展出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能力,从而在哺乳动物体内形成慢性感染。
“聪明”的细菌是如何逃脱哺乳动物免疫系统进攻的呢?中国科学院上海
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与同济大学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对宿主与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发现了一个细菌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新机制。
EPEC是一种重要的致腹泻病原体,每年在发展中国家可导致数十万儿童死亡。目前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EPEC的Tir蛋白具有和ITIM类似的基序。
在该课题组研究员戈宝学的指导下,博士生严大鹏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小鼠疾病模型等多种研究手段,发现Tir蛋白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进入宿主细胞后,依赖ITIM的磷酸化和细胞内的酪氨酸磷酸酶SHP-1相互作用。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除了EPEC的Tir蛋白,来自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Tir蛋白以及来自EB病毒的LMP2A蛋白等含有ITIM的蛋白,都可以和SHP-1相互作用,这表明该研究所发现的机制很可能是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反应的一个普遍机制。(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