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德国汉堡—埃普多夫大学医学中心、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主导完成的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国际合作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杂志《新英格兰医学》(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上在线发表。
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研究项目首次展示了快速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和及时的数据共享给全球各科研领域所带来的巨大贡献,证实了信息数据的快速共享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可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应对全球重大突发性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
据了解,华大基因的相关研究人员在收到样品后,3天内完成了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测序和初步组装,确定该菌株属于血清型O104,并及时将相关基因组序列数据公开分享,促进了全球生物信息学家的通力合作;在数据发布的24小时之内,完成了对该大肠杆菌的基因组组装;在数据发布的2天后,研究人员发现引起此次爆发的菌株与2001年在欧洲分离的菌株01-09591及2002年的中非分离株55989有高度相似性并展开进一步分析比较;5天后,研制出该大肠杆菌的诊断试剂盒并向全球范围内无偿提供检测实验方案及所需引物序列信息;2周内全球的研究人员在维基百科中公开了24篇关于该菌株的毒力、抗性基因、进化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报告。
华大基因微生物项目负责人覃俊杰博士说:“为尽快揭示德国大肠杆菌的致病机理及控制疫情的恶化,我们与合作方共同决定采用这种快速的数据共享方式,及时公开我们获得的相关数据,希望能够为全球生物信息学家及流行病研究学者的广泛合作提供基础支持,加速对该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研究进程。”
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全军微生物检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杨瑞馥教授补充说:“该研究成果不仅对德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进化起源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为全球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应对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国际协作模式。”
华大基因研究院副院长王俊教授表示:“基因组测序为鉴定和了解新型病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免费、快速发布及共享能够极大地加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过程,对大规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应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德国负责传染病监督及预防的罗伯特-考赫学院7月26日宣布,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在德国的爆发已经结束。这场疫情最终导致德国范围内50人死亡,仅汉堡医院就有3496名病人被诊断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在德国以外的欧洲地区也发现了76名患者。(来源:生物通)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